说到轮回,它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最早在佛教中是指有生命的东西永远象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地狱、人间等六个范围内循环转化,即所谓“六道轮回”,轮回的引申义为循环,这种循环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轮回的涉及面很广,我们今天主要围绕家庭中的轮回进行讨论,家庭中的轮回是普遍存在的,又叫“家庭中的代际传承(或代际传递)”,它同样包含两个方面,即美好的优良的家风传承和痛苦的压抑的强迫性重复。美好的一面我们可以任其发展,不做分析和干预,因此,我们今天重点分享的是轮回中让我们感到痛苦的部分,它是如何表现、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需要怎么做才可以切断或减轻轮回之痛。
我们先来看几个大大小小的片断:
片断1:在一个电影中,一个孩子哭着对自己的父亲说:“你为什么从来都不对我笑?”父亲沉默了,孩子的母亲说:因为你的父亲是个孤儿,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他的父亲对他笑。爱如果是一种能力,那也不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那个教我们如何爱的,正是我们的父母。
片断2:恐慌从幼年的哥哥的拳脚相加的虐待开始,一直根植在我的内心里。让我走不出来,让我一直是那个拒绝长大的小男孩,面对哥哥的拳脚,他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只好卷曲着身体,任血流在身上,泪淌在脸上。但是他的心却比身体更痛。他那么地痛恨自己的哥哥,痛恨那个和他流着同样的血缘的亲哥哥。
因为我活着就是为了证明他们是错的,就是为了打败我的哥哥,走出哥哥的阴影。我要通过自己的成功向他说明:他小时候虐待我是错的,我已经足够强大了,我一根手指头就可以掐死他。
刚刚我给哥哥打了个电话,汇报了自己升职的喜讯。哥哥对我表示了祝福。当我们用正常的伦理相处时,我觉得不再那么恨他了。在接受心理治疗后,我和哥哥也深谈过一次,提起童年时我们的相处模式,哥哥告诉我:当时父母也是这样对他的,经常打他,以至于他认为打一个人也是爱的一种表现方式。
片断3:麦子的困惑:为什么我越想逃离母亲,母亲的影响却越强烈?
麦子说她的童年简直是灾难,父母经常当着她和哥哥的面吵架,而且母亲还动不动就拿棍子打他们两个。
这一打,就是十几年,最后一次打她,是麦子高二的时候,有一个周末,麦子边走边和同桌的男同学讨论一道数学题,谈话间,那个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本拿出来给麦子,说自己对于解题的思路都在笔记本里了,让麦子带回家好好看一看。
就在这时,麦子的妈妈出现了,以为麦子的同桌是在向麦子传递情书,将她拉到一边就给了她一巴掌,并训斥她:你的重点是学习,不要做不要脸的事!
麦子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一记耳光,连同那句“不要脸”成了她青春生活里,最沉重的烙印。后来麦子为了逃离父母,考上了外省的大学。
原本以为逃离了父母就可以过得更好的麦子,却发现自从结婚以后,自己对待丈夫的态度,以及孩子的态度,都和自己的母亲有着惊人的相似。
为什么,我越想逃离母亲,反而越像她了?
过去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痛苦会逐渐消散,可是长大以后,才恍然发现,这些伤害和影响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牢牢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家庭中的代际传承(轮回),和基因复制一样,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强大的力量。
其实,面对原生家庭创伤,如果我们能把视线放远,会发现父母甚至祖父母在童年时,也曾倍受伤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叫做对攻击者的认同。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叫做行为模式的习得。就如同一个轮回一样,童年创伤很大程度上会在代际间传递。觉悟至此,就会对父母多了一份谅解与疼惜:原来他们也曾是一个受伤的小孩,他不是不爱你,只是不知如何爱你,而且他们给你的爱,已经是他们当时竭尽全力,能够给予的最好的爱了。
但是,这种轮回中,已经有了一个值得乐观的基础——所谓的命运,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它就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由此,你改变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轮回的轨迹。而成长的起点便是觉察与接纳。
孩子遇到挫折,会让心理脆弱的父母感到失控。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于是情绪迅速转化成愤怒,指责都是孩子的错。
父母因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此时,我们应该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而不要向外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帮助父母走向自我认识的桥梁,有意识地逐步提升觉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从轻微的不舒服,到强烈的悲伤、愤怒或绝望,我们很肯定这种反应必是某一特定想法引起的,不管我们觉察到它与否。消除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审视压力背后的那些想法,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事。透过这个反躬自问的过程,便会发现,所有我们信以为真或视为天经地义的想法全都扭曲了事件的真相。当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愿去看真相时,就会承受各种情绪性的压力。当我们一旦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时,心中升起一种觉知,这种觉知,带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使我们超越心智的运作,进入意识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自我觉察的方法是从认识自己的习惯状态、固有特性开始的。注意力向内心集中,试着去感知自己的内心活动,包括身体感觉、情感、幻想等。如同一种分身术,让自己的意识从身体中分离出来。如果能够做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和谈论自己,我们就不再被自己的习性所控制。当我们的注意力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观察员时,就能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位置上认识自己,自我改进。
学心理学的人通常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心理问题,这时常见的第一反应是问“怎么办”。这么问,其实是一种防御,我们已经从当下的状态中逃跑了。和“有问题”的感觉待在一起,去体验它,这就是觉察。
觉察是起点,也是终点。
全然的觉察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切如实如是,做任何选择都很好,这就是自由。
觉知解决的不是外在的事情与问题,更不是解决别人,而是解决了自己——自己的内在转化。
在觉知之前,人的行为基本都是内在制约下的反应或者说轮回的力量,如程序,模式、负荷等,人没有真正选择的权力,毫无“自由”可言,似乎你的大脑永远知道如何做,但你就是无法自主。所以,觉知之前主宰你的是一堆机器和程序,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的“人”!
觉知,是将潜意识甚或无意识中潜藏的程序,“浮现”成让你能“看见”的。当看见这些一直影响你的想法、话语、行动的模式(或称程序、制约、负荷)后,才会有内在的自由,有了选择的权力,之前一直都是习性的反应。只有“看见”,才能“松绑”,只有接纳,才能自由,才能智慧浮现。所以,我们这样说:
觉知是开始,亦是结束。
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