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一称呼,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学校里一板一眼的教书先生。一般来说,老师都比较固执,认真,具有很强烈的书生气。
每个人从学习汉语拼音,学习一加一等于二开始,到看书,识字,朗读,计算,再到学习专业术语,发表个人见解等等,诸如此类的收获,都应该归功于老师。
成长,离不开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的是在任何境地,总有人在某一个方面比你强。
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说话做人;隔壁家邻居叔叔婶婶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表哥表姐们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同学朋友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生活的窍门;书本也是我们的老师,使得我们见得更多,懂得更深……
生活,更是我们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孩子用铅笔,需要用钻笔刀削铅笔。这样的新型事物,是八十年代人没用过的。一天,孩子们的钻笔刀出现不转动现象,大人们使劲拧,使劲磕,还反复研究,甚至把整个钻笔刀都拆卸了,没找到问题所在,遂就认为这个工具坏了,不好用,还不如当初用小刀直接削,铅笔铅粗了,在地上磨磨好使。
一个小学一年级小姑娘过来,她看着满脸通红,却拿一个钻笔刀,无处下手的家长,没有说话,直接走到跟前,拿着钻笔刀,往相反方向一转,卡在里面一点铅笔一下子就出来了,再返回去使用,好了!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一个大人不如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
此时,孩子便是大人的“老师”。
中午,吃完饭,小刘发现电饭煲内部盖子脏了,拿下来洗洗。洗完,再装上去,结果那电饭煲盖子就无论如何也盖不住了,使劲拍打,不行。把刚才洗的那个拿出来,盖子一盖,好了。再安上去,再盖,又不行了。她怀疑是两边没卡好,还仔仔细细用力卡紧,但就是不行。
找说明书,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没有办法,只好打电话问问老公,这个咋弄?其实打电话,只是想取得心里安慰,想想他也不应该知道,一个平时不怎么做饭的人。
结果,老公直接告诉小刘,把刚刚洗的内部盖子正反调一下,一试,果然好了。就这么简单一个道理,怎么就想不到呢?
此刻,一个平常不做饭的人成了“家庭煮妇”的“老师”。
自从离开学校,“老师”这个称呼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生活这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更多“老师”的称呼更是让人心服口服。
年长的生活经验多,会告诉你什么年龄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年轻的思想观念新潮,会引领你走在时代前端;擅长衣服搭配的服装售货员,会教你如何让自己掩盖身材的缺点;门口卖早点的阿姨会教你学会如何让鸡蛋羹更嫩更鲜……
生活让你也成了一位“老师”。那额头上的皱纹,容易累酸了的腰,头发隐隐约约跳出来的白发,脸上的斑斑点点,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你,生活,是一本读不完也读不懂的书。
有了“老师”这个想法,谦虚二字当头。人们不能对自己已有的见解坚持,任何事情,都要以实际出发,倾听他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方为上上策。
镜子之物,家家应该有。人们常常靠此来看清自己的面目。当然,为生活疲于奔波的人,估计即使有镜子,也难得有个空照照自己脸上的灰尘,杂乱的头发。
可精神上的镜子,难以寻觅。
有人可以告诉你,你说那样的话,过了,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你会认为这样的话,伤自己,从此怨恨生心头。
有人告诉你,该读书了。你抱怨,读书有什么用?
一般人,都太会给自己缺点找借口,一万个理由都有。
但真正勇于向你说明你自身缺点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有,请珍惜。那不仅仅是一面人生的镜子,也是一位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