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贞观之治》第32集,颇有感慨,唐太宗召集大臣开会,宰相房玄龄向唐太宗询问,:“为什么宫中重修了东华门?我却不知道。”唐太宗说:“你是宰相,应该管国家大事儿,怎么连宫中的事儿也管?我的事儿还要告诉你吗?”房玄龄听了,急忙向皇帝道歉,结果这一幕被魏征看见了。
魏征对唐太宗说:“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宰相不能过问东华门?第二房玄龄为什么要道歉?”最后把皇帝气的要革去他的官职,要把他流放三千里,并且拂袖而去。
后来唐太宗冷静了一会儿,于是又把魏征喊了去,问他为什么要在朝堂里不给朕留面子?魏征回答说,我是为了陛下千百年能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唐太宗听了很感慨,便重赏了魏征。
魏征和唐太宗这种君臣关系,也容易延伸为我们当代的为人处世,在朝堂上,没有人敢质问皇帝为什么要修东华门,可能有的人认为那是皇帝的私事儿,自己无权过问;也可能有的人认为皇帝修门很正常;可能还有的人认为不仅要修门,还得扩建宫殿,极其逢迎皇帝;也有的人,类似房玄龄,发现了问题,但见到皇帝动怒了,就不再坚持了,只有魏征发现了问题,指出了问题,并且死较真,触怒了皇帝,但事后,又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现实中,面对各种的人际关系,少说话多观察的人居多,因为各怀鬼胎,都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肚子里藏了什么牌,说话多容易得罪人,更何况是去得罪皇帝。
但魏征还是以极高的人格,赢得了皇帝的谅解和信任,拿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无论说话多或者说话少,私心都是很重的,都很难有魏征那样的极高人格,既然如此,多说话容易得罪人,还是少说话微妙,因为少说话毕竟不会出事儿,可万一中的万一,假设你成了魏征,有了极其高的的人格,也不见得人人都是唐太宗。
唐太宗、魏征这种千古的君臣佳话,唐代贞观年间,那种宽泛的人际关系,再也回不不来了,以至于到了明朝,锦衣卫、东厂遍布天下,明武宗、明世宗叔侄,一夜之间,就在皇宫门口打死了17个进言的大臣。
我们常说的,少说话长心眼,也是从宋灭以后,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经久不衰,一直影响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