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最早由柏拉图提出。
我是谁?我叫xxx。
可是这只是我的代号,我是意识、情绪、思想的集合体,还是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
我们今天的身体早已不是你作为孩童或少年时的身体。如果动过手术,你的身体和之前相比可能就被割掉或者增加了一点。现在你身上的伤疤、皱纹和痣很可能10年前并没有。
每过6周,皮肤会全面更新一次;每过3个月,肝脏细胞会全部再生一次;每过7年,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会完成一次彻底的更新换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情绪、感觉,和我的想法、意象一样,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化,有时悲伤,有时高兴;有时平静,有时愤怒;有时健康,有时病态;有时感到精力旺盛,有时则疲惫不堪。(在过去一天中,我经历了多少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无论身体还是意识、情绪都在发生变化,我要怎样定义我?我到底是谁?
而又是谁在观察着这些变化?
你的回答可能是“是我”“我在观察”。
当你回答这个问题时,有意识到,在观察的这个“我”,和一直在变化中的这个“我”,有什么不同吗?
在观察自己发生变化的“我”,它只是就在那里的一个位置,一个点,它是观察性自我,永恒不变。
而一直在发生变化的那个“我”,则是思考性自我,它是呈现出来的语言、意象。
观察性自我之于思考性自我。就如同天空之于天气,天空的广阔永恒,不会因为天气的晴朗亦或阴雨而有任何变化。
而我们却是经常性深陷于自己的思考性自我中,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而把这种认为当作事实去接受,去忍受,去反抗。
如何才可以退一步站在观察性自我的位置,静观其变,希望以后共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