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读书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因为知识的获取越来越简单,你有什么问题大可“百度”一下,会有成千上万个答案立刻呈现在你的眼前。随着大数据在信息领域的拓展,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信息类app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给你推送大量的你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甚至像“美国在线”这样的媒体网站也大量使用“新闻制造机”这样的东西不断制造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手机上,本来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工具,现在嫣然成为将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东西。那么,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读书,读书的时效性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及其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呢?
有人会说:与其花费一天的时间阅读一本里面有大量用不到的知识的书,不还如花一个小时在互联网上查找来得更快捷、准确。当然,从这给角度讲,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速度的确远远高于阅读。但,这里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关于“深度”和“意识”的问题。如果自身修养达到一定深度,在此基础上获取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进而更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另一个是“筛选”的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许多并不专业,甚至是以讹传讹的,“知乎”上的用户就经常对“百度”上的答案嗤之以鼻。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没有比较深厚的阅读功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更不要谈“思辨”精神了。
结合作者书中的观点,分享几个关于阅读的心得。先说选书,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这方面建议先从“经典”读起,其实很多书籍,其理念根源都出自经典,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就这样说过,她之前阅读过很多书籍,当读到《穷查理宝典》时,惊奇地发现,那些书的理念无不源自于这里。所以,阅读经典能节省我们大量的无效或低效阅读时间。购书渠道也有很多讲究,现在的图书网站很多,而且价格也不贵,可以说,中国是全世界买书最便宜的国家之一,亚马逊、当当、京东、中图网等网站如果遇到促销很多书两折就可以买到。选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判断一下这本书值不值得买,建议如果身边有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友先去亲自翻看一下想买的书,因为很多书,只看名字或者内容简介 根本无法判断值不值得购买。还有一个方式是去亚马逊这样的全球性图书网站,搜到想买的书,下面会有很多极其专业的书评供我们参考。豆瓣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图信息的渠道。
再有一个心得就是当你发现一本好书时,你可查找该作者还写过哪些书,因为作者的写作水平一般还是非常稳定的,这种方法经常能发现“惊喜”。另外,也可以关注下书后面的附录,那里会有写作本书所参考的书目,那些参考书同样值得阅读。个人而言,觉得感触和收获最多的还是写读书笔记。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感,就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读完一本书,合上之后几乎回忆不出太多细节,就算是记住了一些,过不多久也就忘的七七八八了。这是因为我们如果想记住一些知识,不断重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一旦带着写读书笔记的任务读书时,阅读的过程就会格外敏感和细致,并倒逼自己及时画出重点,写下感受。而读完全书,整理笔记的过程,其实又是一次复习。当我们把读书笔记分享出去时,经常会有书友进行回应,甚至就书内的一些知识进行讨论,这就更大地加深了我们的记忆。
其实,记住一本书内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地重复。比如上面提到的写读后感。参加书友会,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分享,把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掌握的书中的知识充实到聊天内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