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问我:为什么好久都不更新了?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实话我很惭愧。是的,最近三个月以来都没怎么作文,好像就只写了两三篇吧。为什么呢?我的大脑开始习惯性的为自己找理由:最近工作很忙,家里琐事也很多,还有生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看起来,这些都可以成为我没有更文的理由,可本质上,这些都不是原因:因为工作一直都在,能够日更的宝宝也并非没有家务事的烦恼,至于状态和环境的改变更是人生的常态。
一句话,我在为自己的懒找借口。
生活中,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事情:一类是我们不得不做,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提升自我;另一种则对自我成长无益,却对我们充满诱惑的事情,比如刷微信,玩游戏,看电视剧等等。我们常常一边喊着忙,没时间学习,没时间看书,却一边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这些充满诱惑的小事上。
我们很多人都有很多想做也应该做的事,在为自己立每一个flag的时候也都假设了目标,期待着达成后对生活带来的美好改变,但一旦付诸实践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还过得去,还没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于是就慢慢松懈了下来。
再后来就随便找个借口,不了了之,还美其名曰“放过自己”。
人这种善于合理化的动物非常喜欢放过自己,但你不能放过自己,因为你每找理由放过自己一次,就浪费了一次令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必须做也应该做的事,却总是坚持不下去,还要给自己找借口呢?
原因大约有两个:
1,这件事情,你并不真的想做,只是受别人影响,看到大家都在做而跟风。
2,这件事情,真的是你想做而且应该去做必须去做的——只是你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我们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去做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考试要考第一,找到好工作,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相夫教子等等。
而我们真的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多,因为它要满足一个苛刻的前提——自己想做。
我们常常埋怨生活带来的重压消耗了我们的诗与远方,却没有意识到:你的生活和你的时间,其实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写作,读书,跑步,每一件都很辛苦,要看到效果也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而刷朋友圈,玩游戏却能分分钟让我们开心简单。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我们总会在不自觉中找寻让自己轻松快乐的方式,即使这种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知见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
对人来说,所有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都会外显为习惯,比如早起刷牙,饭前洗手……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无论好坏,习惯的主体都是一些应该和必须做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会来自两个部分,理性的和欲望的。
来自理性的“必须”都是你自己想要做希望做的事,来自欲望的则是那些“明明不想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而无论哪一种必须,归根结底,都需要在自己的观念上下功夫——决定你收获什么的,是你做出的行动,而你做出的行动,则取决于你的观念。
古典老师曾经在一篇文中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取决于下班之后的时间。即使工作不是我们喜欢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一万小时定律,我们经过3-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也足以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因此,最好的一天,应该既有当下的生活,也有远方的梦想。
回到自己身上,写作于我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我与内心联系的一种方式,是我追寻的诗与远方。可为什么我还是懈怠了呢?
很多人都喜欢打游戏,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游戏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原因在于游戏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模式:比如一开始进入就会提供免费的道具,一级一级的任务做下去,打怪升级之后会有奖励,解锁新的技能,有更好的装备,新的地图等等。这样,玩家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对未知的好奇心不断被满足和挑起,还要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挑战,这一切都引起了玩家继续游戏的兴趣。
在心理学上,成就感,认知进化,好奇心,挑战等等都可以归为内在驱动力的范畴。内在驱动力是我们每个人的能量主体,带领我们兴高采烈地奔向生活。所以,要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妨想想游戏的设定,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短期任务,满足成就感,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提升自己的行为动力。
与其向外求答案,不如向内求初心。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全力以赴地做下去吧!别给自己找借口。因为——
找借口,最后只会让伤口越撕越深。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