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类型:
- 基本数据类型: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
- 引用数据类型: 数组、类、接口。
- 级别从低到高为:byte、char、short(平级)- ->int- ->float- ->long- ->double
- 自动类型转换:从低级别到高级别,系统自动转的;
- 强制类型转换:把一个高级别的数赋给一个别该数的级别低的变量;
常用数据结构:
- 数组
数组是可以再内存中连续存储多个元素的结构,在内存中的分配也是连续的,数组中的元素通过数组下标进行访问,数组下标从0开始。 - 栈
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仅能在线性表的一端操作,栈顶允许操作,栈底不允许操作。 栈的特点是:先进后出,或者说是后进先出,从栈顶放入元素的操作叫入栈,取出元素叫出栈。栈的结构就像一个集装箱,越先放进去的东西越晚才能拿出来,所以,栈常应用于实现递归功能方面的场景,例如斐波那契数列。 - 队列
队列与栈一样,也是一种线性表,不同的是,队列可以在一端添加元素,在另一端取出元素,也就是:先进先出。从一端放入元素的操作称为入队,取出元素为出队。 - 链表(单链表、双向链表、循环链表)
链表是物理存储单元上非连续的、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的指针地址实现,每个元素包含两个结点,一个是存储元素的数据域 (内存空间),另一个是指向下一个结点地址的指针域。根据指针的指向,链表能形成不同的结构,例如单链表,双向链表,循环链表等。 - 树
树是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n(n>=1)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把它叫做 “树” 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也就是说它是根朝上,而叶朝下的。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
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除了根节点外,每个子节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
- 散列表
散列表,也叫哈希表,是根据关键码和值 (key和value) 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通过key和value来映射到集合中的一个位置,这样就可以很快找到集合中的对应元素。 - 堆
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数据结构,可以被看做一棵树的数组对象,具有以下的性质:
堆中某个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 图
图是由结点的有穷集合V和边的集合E组成。其中,为了与树形结构加以区别,在图结构中常常将结点称为顶点,边是顶点的有序偶对,若两个顶点之间存在一条边,就表示这两个顶点具有相邻关系。
Java常用设计模式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5645658
设计模式的分类,总体来说分为三大类:
-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Java设计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每个类应只负责一个单一的责任,这样可以使代码更加清晰、易维护,并降低类间的耦合度。
开放封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函数)应该是“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即在不影响现有功能和测试的情况下,允许添加新的功能和进行修改。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型,确保软件系统的行为不因基类型的更换而受到影响。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客户端不应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而是应该依赖于抽象,通过依赖注入等方式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
迪米特法则(Demeter Principle):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即“不要与陌生人说话”,通过封装和多态来实现解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