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自律,死于任性
——读《大败局》有感
终于把《大败局》1、2看完了,前后两本书介绍不少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也有一些只是略有耳闻的公司,作者通过娴熟的笔法、精炼的描述,通过一般不超过20页就将将这些公司的起步、挫折、腾飞和衰败过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感叹于吴晓波大超强的神讲故事能力,想必生活中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家伙,如果可以,真的想交个朋友。
放下书本,仅凭记忆来回想一下这些优秀企业一步步走向“败局”的原因,以我个人的人生阅历,还是那八个字:生于自律,死于任性。分几个类型分析下:
1 盲目扩张型
这种类型是最典型的,也是最符合“任性”标准的,南德的牟其中、德隆的唐万新、三九集团等,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不是沉淀下来用心把自己的企业做大,而是盲目的扩张,不知节制地开启一些好大喜功的项目,结果呢?不适主营项目没有做好,就是收购的烂摊子企业抽空了优秀主营项目的血,最后资不抵债,破产哀哉,甚至锒铛入狱也不在少数。
对标的是娃哈哈的宗庆后,一个AD钙奶做到现在还能在大超市买到。看到保健品的暴利,更是警惕其后的乱象,毅然退出,靠一瓶纯净水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线也是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稳扎稳打,走得慢走得稳然后走的更远。
2 虚假宣传型
产品是好产品,但为了效益,虚假扩大功效宣传,著名的三株口服液、巨人脑黄金就是典型,差不多都被宣传成电线杆上的包治百病了,不出问题才怪。
对标的企业是海尔的张瑞敏,生产的冰箱不行,收回来,砸了,砸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知名品牌。
3 自满自大型
书中介绍了两个特别令人扼腕叹息的企业,一个是健力宝,一个是铁本,都是十分优秀的企业,成长也特别好,只是创业者的傲气影响了与政府的有效沟通,双方的嫌隙由小及大,政府最后做出的决定在世人看来似乎都是十分幼稚的,甚至可以说败家的。作为一名公务员,我还是要替作出决定的政府说句话,在中国民主专政的体制下,维持政府的权威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许方式有瑕疵,但方向没有太大的错误。
对标的企业是华为,一直低调,一直与政府很好沟通,不断做大做强。
草草写完,发现没有一开始想象的内容多,或许跟我商业上经历少有关吧,多思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实践一些喜欢的事儿,多一些阅历,多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