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心中没有任何偏见,假设让你观察一个陌生人,你跟他没有任何利益瓜葛,你的任务仅仅是跟他进行面对面的简单对话,然后对他的某一方面做出判断。你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么?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在《决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书中,讲过一个真事。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面试,从各个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项都给打分。
如果给面试没过的人同样的机会,面试没过的人真的就不如那些通过了面试的人吗?可惜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已经被淘汰了,无法再次证明自己,你没办法进行科学的比较。
但是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1979年,给了被淘汰学生一次机会。录取工作结束后,州议会突然给医学院增加了50个名额,这样就有50个被面试淘汰了的学生得以入学。研究者跟踪研究这50个学生,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医学院的学业情况、成为医生以后的工作情况、跟病人的关系、得到的评价、获得的奖励等,这50个人和他们那些一开始就通过了面试的同学们,没有任何差别。
换句话说,当年的面试毫无意义——他们一开始根本就不该被淘汰。
为什么一次简短的面试,还不如不面试呢?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詹森·达纳(Jason Dana)说,因为我们的大脑太善于讲故事,你给大脑任何信息,哪怕信息极其不完善,大脑也能编一个非常合理的故事去解释这些信息。
在学术界,重要研究职位面试要历时至少两天,你要做两个学术报告,跟十几个研究者每人都单独谈半个小时,再加上以往的学术成就、大佬的推荐信,才算走完手续。
在企业界,依靠岗位说明书,考察相应的能力;依靠严谨的面试流程,减少面试官的随机发挥;做面试培训。
一般快速的面试,与其说是招人,还不如说是找个什么理由淘汰人。
国内考研面试最重要的作用,是把那些来自比较差的学校,平时不注重科研训练,专门准备考研,甚至考了好多次的学生,给淘汰掉。这些人考试分数很高,但是教授觉得他们科研能力不行,不想要,只看分数还不能不要,面试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谁要是相信25分钟的聊天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能力,就荒唐了。
简单人与人交流不如直接看数据,只看数据不如深入地理解一个人。
根据《万维刚·精英日课》170期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