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连续写了《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儿童以什么方式进行哲学思维?》,今天谈谈教师和父母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思维?培养儿童的哲学思维其目的无非就是:激发儿童本能的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挥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概念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逐步消除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从他人的角度感知事物,滋养同情心;将ᅳ些普遍的伦理规则内在化,培养自律的能力。且不说这可以培养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至少在中国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这可以是一种“突围”之法!
下面,继续摘录和整理么加利老师讲授的《儿童哲学》讲座中的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上《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介绍教师和父母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思维的ᅳ些方法:
利用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哲学故事,引发儿童提出问题,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践层面侧重于“用哲学”,将哲学当作一门思维训练的学科,利用哲学探究来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说儿童是个哲学家,给人的感觉显然是夸大其词。成人世界的哲学家总是使用着一系列极其深奥和高度抽象的哲学术语,运用高度思辩的技能在逻辑的规则中来表达对宇宙、人生和文化的看法。
儿童没有这些术语,但和成人一起面对着同一个世界,他们对探触到的这个世界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认识论、有自己的价值论,有自己的审美观。
发现儿童的哲学世界,从他们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中整理出他们的哲学思考,对成人和儿童都有意义。
对成人而言,一则有助于认识哲学发生、发展的面貌。按照个体精神发展的复演论观点,个体总是以凝缩的形式在生命周期中走完人类漫长的历史行程。
儿童的哲学也大致是人类儿童时代的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古希腊人为例,他们在英雄时代结束之前的漫长时期里的思维发展,表现在原始思维和神话史诗里,就大致同儿童出生到六七岁时的情况相当;而从泰勒士起到赫拉克利特的原始哲学所发展的思维能力,同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儿童中期水平相当;最后,在古典时代的哲学,则同儿童后期(向成人过渡的前青年期)的“形式思维”形成时期相当。(参考杨适《哲学的童年》第779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另外,童心可鉴,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成人与小孩一样,我们成人常常是由儿童对比出浅薄和虚伪的。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可以给我们成人以启示和警醒。
儿童是离最真实的物质世界最近的人群,对生活有着最朴素和实在的感受。虽然可能显得具体和粗浅,但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却更为真实和生动。脱离儿童时代以后,很多成人常以为自己成熟了,自己对人对己对世界了解得够多了,加之成天沉入于物质世界的无止尽的追逐和抽象的语言符号的精神生产中,少了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性,丧失了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难再有创造性的洞见。在哲学上尤其如此,儿童很容易提出哲学问题,而成人世界中却只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在思考哲学问题。
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最终还是为了反馈于儿童,为教育和引导儿童服务。所以教育仍是研究儿童哲学最根本的落脚点。研究儿童的哲学世界,就为寻找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方法开辟了广阔前景。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不是人个子长高了就自然提高了的,生活中我们常见许多成人思维分析能力不强,有时还不如儿童。理论思维(尤其是哲学思维)不能凭空提高,必须加以锻炼,即使对成人也是如此。
教师和父母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思维需要以下三个要素:
ᅳ,需要适合的教学材料
正是出于对儿童思维训练的考虑,美国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发展了一套针对儿童的哲学思维训练课程。所以,儿童哲学的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在认识儿童的哲学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
利用哲学来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在英语中常有集中称呼:philosophy for children 或者do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在这方面,由美国哲学教授M.Lipman(中文译作李普曼)创立的儿童哲学课程贡献最为卓著。由此课程生发,国际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在世界各地基础教育中掀起了儿童哲学运动,并且在其发展中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研究面貌。
李普曼倡导的儿童哲学课程是一套实践性训练课程,从学龄前儿童至高三学生共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儿童哲学故事教材,并给老师配有相应的训练指导用书。它根据儿童心理成长的普遍规律和他们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把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哲学小说之中,用对话的形式启发他们的思维,诱发孩子自己的问题,最后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哲学主体在不同年龄组各有侧重:
1、《爱菲》(Elfie)及其教师指导用书《获得思想》(Getting our thoughts together):针对学龄前的儿童,《爱菲》(Elfie)旨在辅助儿童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对简单对象的鉴别和比较能力,启发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在小说里涉及到几个哲学概念:思想和语言,思考和存在,表象和真实,现象和本质、一和多,部分和整体,相似性和不同点,永恒和变化,变化和成长等等。
2、《冬冬和南南》(Kio and Gus)及其教师指导用书《好奇世界》(Wondering at the world):针对一、二年级的儿童,旨在鼓励他们发展推理和质询技巧,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及认知能力。重点是语言能力的获得,并特别注意儿童日常会话中已经含有的各种推理方式,同时也强调通过对话接触多种观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分类和区别的能力,以及思考情感的合理性。
3、《思思》(Pixie)及其教师指导用书《寻找意义》(Looking for meaning):针对三、四年级的儿童,《思思》(Pixie)侧重介绍了逻辑思维及简单的价值判断,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较多注意:语义和句法结构,如歧义、关系词等,以及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因果、时间、空间、数、人、群体等。
4、《聪聪的发现》(Harry Stottlemeir's Discovery )及其教师指导用书《哲学探究》(Philosophical Inquiry):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正式或非正式的逻辑推理以及实践中的哲学对话。小说提供了对话的范例——儿童之间和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强调共同探索的重要性。
5、《李莎》(Lisa)及其教师指导用书《伦理探究》(Ethical Inquiry):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而且开始涉及伦理道德、语言艺术和社会学科三个方面的初步的哲学知识。儿童哲学让他们把这些价值标准和概念运用到对具体事例的判断上去。
6、《苏琪》(Suki)及其教师指导用书《为什么写,怎么写》(Writing:How and Why):对初三和高一的学生,重点放在了写作与思维的关系上,激发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并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发展他们对艺术和哲学的思考;
7、《马克》(Mark)及其教师指导用书《社会探究》(Social Inquiry):对九年级以上的学生,除了更熟练地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之外,还开始接触并理解价值判断的标准,学会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判断,深入地进行社会探究。
除了利用李普曼教授写作的儿童哲学小说之外,很多儿童哲学教师还选择一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思维训练。在丹麦的Mr.Per Jespersen 就利用丰富的丹麦童话资源来做儿童哲学,马修斯也利用大量运用儿童文学中幻想故事来进行儿童哲学对话。台湾的杨茂秀教授,中国上海的“六一”小学和昆明铁路一小,则尝试着自己创作适应中国儿童生活情境的哲学故事,这些都是对儿童哲学课程教材的丰富。
二,成人需要具备ᅳ定的哲学素养
要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对成人的知识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 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并有参与哲学探索的意愿。成人要在儿童和哲学之间建立起练习,需要他对哲学问题有敏感性,才能清理出儿童众多问题中的哲学内涵;如果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在哲学问题的把握方面可以相对驾轻就熟一些。
2、 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并能从儿童生活中采撷生动故事资源,将哲学问题融入故事之中,使哲学探究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后续性。尽量不要使用抽象而复杂的哲学术语,用儿童的语言来探究儿童的哲学,这样儿童才不会在哲学面前“望而却步”。
3、 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发展常识,使哲学讨论的材料和议题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讨论有效。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世界的关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超过他认知程度和范围的议题,他是不感兴趣的,讨论自然难以展开。
另外,要建立和儿童之间良好的交流关系,避免硬性灌输,尊重儿童意见,争取儿童信任,都是儿童哲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师素质。和儿童进行哲学讨论,不是一般的提问,也不是常见的对话形式,而是谈话。提问和对话时,一方可以保持沉默,往往会沦为单向度的灌输或演讲;而谈话,是必需两个人进行的,它暗含了谈话双方地位的平等。
三,需要掌握适合的教育方法
上好儿童哲学课最关键的是要变课堂为探索的群体。这样的探索群体注重探索的过程和有效的探索技能,而且坦诚欢迎各方说明问题的证据和理由,从而进行有效的围绕哲学问题的讨论。 在进行儿童哲学训练时,方法上需要注意:
1、 讨论必须始终与主题相关。儿童的问题可能涉及面很广,这需要教师能够敏感快速地抓住蕴涵哲学意义的问题。否则,谈话就很容易流于闲聊,或者情绪化的宣泄,缺乏持续性,以不了了之告终。哲学讨论必须从问题的具体的、个人的方面转向更广泛、更全面、更有建设意义的方面,从肯定推进到可能、从具体事例中获取对问题的更广泛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听到一个孩子对另一个说“你真笨”(或“有病”、“不公正”、“难看”等)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讨论聪明(或健康、或公正、或美)的标准,从而可以发现儿童对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的看法。
2、 关于提问。
3、 关于答案。
4、 关于倾听。
5、 谈话双方的非言语表达。
6、 教师对儿童的榜样作用。
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根据和目的
儿童哲学是为孩子们写的哲学。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对话形式,把柏拉图、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精髓简化到儿童能理解、运用的水平。它针对儿童日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儿童逻辑地、有条理地分析问题,最后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
一 、理论根据
在理论上,儿童哲学课程创立的根据是来源于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等一系列先哲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工具主义以及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对儿童哲学课程的创立影响最大。杜威十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主张教育应针对实际问题,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他肯定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但是更强调教、学双方的互相配合及促进。在杜威看来,教育过程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经过运用理论指导对现象的分析,在学生提高的思维上结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这一点上,李普曼是杜威的忠实信徒。他认为,哲学教育以及一般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授现成的结论,因为现成的结论只是对以往问题探究的结果,它们往往是经过提炼且条理清楚的。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关联的,我们认识的解释问题所运用的概念往往是模糊的。如果学生不接触现实问题,只是学习前人的理论,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原则和技巧,永远也不能真正认识现实的世界。换言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亚里斯多德有些什么思想,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要给他们哲学思维的原料,而不是成品;要向他们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模糊性,尤其是我们常用的“民主”、“公正”、“自由”以及“真”、“善”、“美”等概念的歧义性。在他看来,哲学既是理论,又是行动。儿童哲学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哲学,从事哲学活动(Doingphilosophy),发展哲学。一句话,教育应该是社会的实验室,哲学从一开始就应面对现实。
儿童哲学课程的创始人李普曼(M.Lipman)十分推崇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方法的可取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对话方式,而且在于它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李普曼看来,学习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人必须遵循以下几项要领:
1、 讲授所有的概念都应该提出认识这一概念的恰当步骤。
2、 思维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3、 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是对话。
4、 优秀的思维应既合乎逻辑又基于经验,而且应富于想象力。因此,训练思维技巧的程序应同时强调逻辑和创造性的推理。 这几点可说是儿童哲学全部奥秘所在。
二 、目的
儿童哲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哲学来训练儿童思维能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具体体现为:
1、 提高儿童推理能力,
2、 发展创造力
3、 个人的成长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4、 增进对道德的理解
5、 培养获取生活经历的意义的能力。比如:发现多种选择;理解公正无私;辨识一致性;发现为信念提供理由的可能性;学会全面地考查问题;理解和应付各种情境;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