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何战国牛人多:
1.千里求学,有志。
著名的战国策士,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非本国人,而甘心离开自己的母国,远去他乡求学,可见他们的志向之大,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与孙子齐名的吴起,由卫国跑到鲁国在曾子的门下求学,遥想那时交通并不发达,治安并不好,路途凶险,而他们却能够克服千难万险,找到自己的师父,得之太易,人就会不珍惜,而他们千难万苦去求学,正是向他们自己的内心证明,自己对求学的渴望,和实现自己抱负的决心,也才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求学生涯不敢懈怠。
这一点,在《西游记》中得到过形象的描述,猴哥一只猴子,敢于撑着筏子出海,闯荡人类的世界,“别人打我,我也不生气,骂我我也不嗔”(猴哥的原话),受人欺负,千辛万苦找到祖师,积极求学,甚至熬夜练功,不敢懈怠,方有了后来“齐天”资本。
吴老爷子诗中说的好,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历代英雄皆是如此历尽艰难,明志,求学,方才“称王称圣任纵横”。
2.圣人为师,底子实。
古人的教育资源可不比今日,师资力量是极度匮乏的,所以能享誉一国,名声远播他国的,都是非泛泛之辈的圣贤之师,口碑传播,远胜于现在的证书职称,比如说鬼谷子先生,教出来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能纵横天下,“一怒诸侯惧,安则天下息”,
孔子的门生有多牛逼,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地方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阻止说:“大王派往各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左右辅佐大臣,有像颜回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还问:“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接着说:“况且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想当年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终能统治天下。现在如让孔丘拥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听了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真难以想象,如果孔子是个野心家会怎样,圣人的实力之强大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只是更多的他们把光辉让给了弟子。孙子带三万军队,用了10天,连胜5场,灭了二十万军队的楚国,这也让我们一窥圣人们入世的实力之可怕。
3.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潜力无限激发。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有了基础,但得不到激发,是很难显现人才的威力的,《孙子》有言,不知道战争的危害的人,不能发挥战争的威力,战国策士们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要么用鼎吃饭,荣华富贵,要么被人用锅煮着杀了,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失败的危害,就是死,不仅自己的梦想,抱负实现不了,还会丧命,自己先前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因此,他们的每一次游说,每一次出征,都是必须置生死于世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蔺相如才能怒怼秦王而不惧,因为不能成功,两边皆是死,每一次,都得把自己所有的勇气,智慧,所学,都全部拿出来,因为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奋战了。每次都视死如归的人,自己资质又高,又传承了圣人的本事,这种人能不牛逼吗?
最后,望君也能如战国的英豪一般,当机遇出现时,将自己的每一战,都当自己的最后一战。Now or Never.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