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八迟到了。
也算是“因祸得福”,在老师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主要是课堂内容给我的感触挺多。之前礼记课上,我在结课论文中提到“丧礼上的礼仪要求是形式,也是通人情的,见如‘头上有伤则沐……’”但我感觉,当时写这些话的时候,有点嫌弃古人的“形式主义”。虽然,“丧葬礼仪确实有演的成分”,但是古人也是结合当时社会而提出的要求,毕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犯了以今看古的想当然的毛病了。另外,丧葬礼仪的“节哀顺变”的人性化,有提到明确的原因,为了避免因过度悲伤而导致有损身体的大不孝。再之,老师认为,丧葬的一些礼仪是放大了死亡,减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我暂且转述为转移注意力,不知道合不合适。
汪曾祺《我的家》对丧葬礼仪的描述比我之前写的关于办丧事的描述着实是两种心境,可以学习一下大家是怎么写民风习俗的。
又一次感概所谓知行合一真不容易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