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末夜晚去市区的汽车上,人多天热,大家上车以后都昏昏欲睡。
突然,坐我前面的女人一声大叫:“你咋弄的啊!”
她旁边的小男孩怯怯地说:“那个盖子没拧紧。。”
——“你咋不拧紧啊!”
——“我拧了,它拧不紧。”
——“谁说拧不紧!”一段时间的沉默,估计女人试了,真的拧不紧。
——“拧不紧也不跟我说。你看看洒的,这一瓶子十来块钱来。”
——“那我...忘了”
——“你的忘心咋这么大呢!”
小男孩嗫嚅了两下。没听清他说了什么。一路无话。
坐在后面的我从一开始听就心惊胆战的。很紧张,想象自己在小男孩的位置上,是多么的无聊、无奈、焦虑。两个小时后,车到站了,灯亮了,我认真打量了一下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胖胖的,应该是被着意照顾着生活的。也许放了暑假,周末回县区看亲戚,周一又要回到市区上各种辅导班。
二
上一次是在高铁站旁边的汽车站。从高铁站出来的人流量本身就少,所以汽车站往县区走的大巴车间隔时间很长。我买好汽车票,又买了茶叶蛋带到候车室充饥。在候车室坐定,边刷朋友圈边剥茶叶蛋。旁边是年轻的一家三口,孩子大约5岁。男人站着扶着拉杆箱玩手机,女人坐在座位上玩手机,孩子在他俩旁边转悠。可能是太无聊了,贴向女人的大腿想去看看女人的手机屏幕。
“你又抢手机了是不?你这抢手机的毛病啥时候能改啊!”女人有扭头跟男人说:“回来得好好教育教育他。”然后换了个姿势,把手机拿高了一些。孩子又开始无聊地到处走动。
三
我小的时候,动辄挨打,记忆中,三五岁比较混沌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为什么就被父亲抓去打一顿了,自我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有时甚至感觉严重干扰了后来的生活。
长大以后,和父母提起小时候的事,母亲常说:“你从小就性格顽劣,要不是你爸爸时时压着你,你才不会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或者父亲说:“我就怕你像我小时候一样,没人管着,要是我小时候有人管着我,我的成就比今天要高很多。”在心里我呐喊,这都无法解释动辄挨打,而考上top的大学也并不能抹消这一切带个我的痛苦忧虑。
记忆中的一次被打是7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去姥姥家,姥姥家做了很香的水煎包,吃了两三个,觉得肚子不舒服,去厕所,然后吐了。后来被舅妈看到了,舅妈告诉了妈妈我吐了。妈妈回家以后告诉了爸爸。爸爸一把把我拉到跟前,点着我的肚子问,包子这么好吃啊,吃这么多干啥啊,非要吃撑啊,就让你给我丢人现眼,之类的。
也许对于这样的事,你也可以说是在教会孩子“吃七分饱就可以不要吃撑”。
四
汽车上的女人看到饮料洒了,很愤怒。因为这饮料是她买了想要给孩子全都喝了长身体的,洒了太可惜了,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多喝两口,才大声和孩子吼叫。但洒了就洒了,少喝一口孩子不会瘦太多,但她和孩子之间却因为常常这样说话而没有什么真正的交流。
候车室的女人,很愤怒。也许将来回忆起来,还会美其名曰地说是为了孩子好,培养孩子不沉迷手机的好习惯。但其实呢,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一段时间刷手机的快感,而愤怒于孩子的打扰。
我的父母,我认为有很多时候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发泄自己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感受到的无能、羞愧和愤怒。
我今年24岁了。很反感这种行为。也很害怕自己将来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意识到问题,也总比之后还要给自己的行为以很多“正当借口”要正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