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不在家的日子,有点无聊,处理工作到8点,随手翻书,看到传习录里一段话,突然来了灵感,这段话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打算写育儿分享的初衷之一。
原文是: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
意思是:圣贤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就像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根据每个病人体质的虚实温凉,来酌情加减药方和药量。其要旨在于治病,至于怎样用药,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如果拘泥于一个方子,很少有不害人的。
这个思想同样也适用于育儿,父母育儿跟圣贤教人一样,需要因材施教。大家都认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所长。有些家长做到了因材施教,但还有三类:
一类是只谈因材不谈施教。
我经常跟有孩子的人讨论育儿之道,有一句话听得太多,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无言以对,那就是“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我好奇的问,他对哪方面感兴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啥也不感兴趣,就喜欢玩,就喜欢看动画片这些。
喜欢玩,喜欢看动画片,这是小孩子的共性,不是个性。如果家长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个性,那别人就更不了解了。幼儿时期,最好的伯乐应该是家长。如果家长没有用心细心观察,就很难发现孩子的特性,更不会对这个“材”进行更多的思考,并提供更好的支持给他,从而难以因材施教。有很多“顺其自然”的家长,也许懒的成分更大一些(不要打我)。
比如,对于语言能力强的小孩,家长需要在他语言敏感期的时候给予更多语言方面的教育,以免长大了,一些大脑的语言功能已经被修剪掉了(这个理论以后有时间再聊)。家长即使语言能力不强,也没关系(正宗的输入>不正宗的输入,即可,以后再谈),可以自己教,也可以报专门的语言教育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还有很多运动能力很强的小孩,还不会走路就能把扭扭车骑得飞快,1岁看动作表演就可以立刻模仿出来,2岁就可以把平衡车骑的溜溜的,还可以连续拍球等。我家小孩运动能力比较弱,以上都是我观察周围小朋友的时候看到的。在我眼中,这些孩子很有运动天赋,家长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行动。
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说小孩的任务就是玩。我觉得小孩的动物属性是很强的,所有的动物在小时候都需要学习如何变成独立的个体。对于人来说,变成独立个体,除了会自己走路、说话、吃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
如果不在孩子对语言和图画的敏感期教他说话、看图、认字,等敏感期过去之后再让他学,会耗费家长和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敏感期在什么时候出现,需要家长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要因为别人的孩子某一方面敏感期的早到而焦虑。
观察孩子要求家长做好长期观察的准备,一个孩子的天赋不一定是在三岁之前能被发现的,不要太着急,也不要失去耐心。《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说他在大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她的所长,二女儿直到十几岁才发现她有歌剧天赋。这就要求父母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提供不同场景和体验给孩子,以给予孩子能够展现天赋的机会。
另一类,知而不行、玩物丧志。
很多人会关注一堆育儿公众号,买很多书,看很多育儿知识,但是没有任何行动。读了不能知行合一,无异于玩物丧志。其实跟看八卦新闻也没啥区别,反而还会引发焦虑,不如不看。
最后一类,将一些育儿经、育儿书守为成训。
育儿文章里的东西应该看,但是应该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最终,要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在实践中反复去印证之前看到的知识,而不是只掌握知识。
比如我之前分享读绘本经验,会有很多人跟我要书单,甚至让我把购买链接整理给TA(整理500+本书是要我命啊,我工作很忙嗒)。我觉得即使整理了也没用,如果家长连书名都懒得搜,买了书也不一定读吧。而且,幼儿绘本千千万,每个小孩喜好不一,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选择绘本。
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一直在努力,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