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是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有的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业,被孩子经常气得心口疼痛,血压升高。脾气不好的家长甚至大打一顿,心中恼火,怎么这孩子的学习就是不见好呢?
其实造成孩子们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孩子成绩差的六大原因
1.智商不高。不可否认的是,人天生就是有区别的,孩子智商的高低取决于父母的基因。
2.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上课不专心,学习不自觉。孩子自制力差,上课不认真听,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4.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会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
5.学习方法不对,提不起兴趣。成绩差的孩子更多在“磨洋工”,看似很努力,实际耗时间而已。
6.老师和家长缺少鼓励。当一个孩子在某一个方面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鼓励时,TA最有可能放弃。
这六大原因足以让一个孩子的学业失败乃至人生受挫。但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乐观思维,孩子的人生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那孩子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
答案是乐观、兴趣和习惯,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门新学问: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 挖掘人性潜能的 一门心理学学科。
国内很多有名的顶尖教育家都认为,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
三、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的发现而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举个一个女孩子的例子:
小时候,女孩的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每天回家面对爸爸时,孩子总沮丧地说:
“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
孩子爸爸都是这样评价与解释的:
“女孩家都不是学数学的料,你考不好是正常的。再说了,老家女孩子就没有一个是高学历的!”
听了爸爸的话,女孩没有了学习的信心,长期以往,女孩真是放弃了数学,后来连其他学科学不好时也有了这样的想法。
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小狗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而事实上,女孩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大部分儿童失败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
四、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继续上面的例子:
女孩爸爸对女孩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女孩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女孩的习得性无助。
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
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如果女孩爸爸每次开导女孩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的,你数学也有考得好的时候啊!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有什么地方不懂吗?找个老师问一下。”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女孩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向女孩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
女孩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女孩还有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孩子们学习成绩差的六大原因中大多数是因为思维习惯造成的,而作为父母,我们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和推进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从小培养孩子乐观的“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