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仍然在忙碌而有序,紧张而又有意义中度过,每一天过的都是那么的充实,有味道,如此,甚好!
昨晚一个朋友找我聊天,我们聊了很多,不过说的最多的话题还是我的成长,她非常羡慕,我也很骄傲。我们都知道对于课程资料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同样是一份课程资料,如果对其理解不透彻,那么这个资料即使放在你面前它也是一堆废纸。之前我对它的理解正如此,很多知识点仅靠自己有限的理解真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跟着宋老师学习以来,我对很多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又有了新的认知。
从前的我每次使用挑战单都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并且还总会有挑战单和本节课所要达成的共识形成两张皮的感觉。有时候甚至害怕使用挑战单,怕成为一种累赘,更怕成为负担。
如今我终于有了独立挑选挑战单,并使用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还有宋老师的指导,我怎能不开心?每天晚上,尽管宋老师很忙,很辛苦,但是她都会及时回复我的问题,并且语音通话面对面直接传经。每当她帮我分析过后我更有了一种通透感,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课件做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天,我准定会早早起床再次打开电脑,一遍遍斟酌,再做修改。
课堂上,我尽量做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出现了当我说如果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呈现出来时,有个别一直回答问题,却被我“忽视”的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消失,以为我不提问他,就没有必要回答问题了。当我看到这样的苗头后立即回应:我想照顾到大多数孩子,除了想听到对问题不同看法的声音外,还想听到更多孩子对它的理解,请理解我的这个做法。这样温和而坚定的语言让这个孩子不再纠结,热情依旧。
在课堂上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总会出现拖堂的现象,尤其是新课,也许是唯恐他们哪一点知识掌握不牢固吧,总想让他们通过多回答问题达到透彻理解。也可能是自己修炼还不到位,需要在实战中不断修炼,不断突破吧。
再说说课堂实录的书写,当宋老师说我上的课也需要写实录时,我一下子懵了,因为我没有提前录音,最重要的是有几节课我已经上过好几天了,能不能完全呈现出当时课堂中的情形,尤其是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呢?我还真没有把握,那就试试吧!于是便开始了一天两篇实录的旅程。
凭着印象,一点点屡思路,没想到课堂中的点滴居然如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那就让它再肆意一会儿吧!就这样一点点的记忆,一点点的记录,居然把整篇实录给写出来了,这可真是一个奇迹!
终于把上过的课写完了,当我再次把刚刚上完课就立即写的最后一篇实录完成后,居然发现这一篇更完整,更详细,尤其是孩子们在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冲突,我记录的更详尽了。一下子把我之前的那个得意给打到了九霄云外,犹如进入了冰库。前几篇虽然也有孩子们的认知冲突,但是太小,有点儿平平,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里行驶的小船般少了惊异感。而最后一篇正是因为刚上完课,我也正沉浸在课堂的波涛汹涌中,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味道,更有了细节的灵动。
其实在这其中还要感谢郭老师的帮忙,正因为有了她帮助批改六年级的作业,才令我有时间备课,有时间写实录,否则真的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说句题外话,橄榄树有一道拓展题,因为它确实有点儿难度,当我第一次分析它的时候觉得应该那样做的,为了更保险,更准确,我在作业帮中找到了它的解法,没想到我居然理解错了。于是,按照上面介绍的思路和方法,我又画图帮助理解,终于搞清楚了。谁知那天晚上,这道题居然一直出现在我的梦里。因为要讲新课,这道题第二天没有讲,那天夜晚它再次来“打扰”我,两个晚上它的按时签到让我突然间又想到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这道题,也算是它连续打扰我后对我的一种安慰吧(这可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
这一周的晨诵课由聆听王校的儒家课程《夜灯》转为春燕老师的曹氏诗歌,在张老师娓娓道来的分析中我对曹植为何总不得志,总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渐渐有了了解,他和李白的经历何其相似,总想报国,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因曹丕的心胸过于狭窄,唯恐夺其位,侵其权,所以便有了曹植妇孺皆知的《七步诗》。只可惜了曹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被无情的现实败得一塌糊涂。
只顾为曹植惋惜哀叹,此时仿佛自己也成了曹植的敬亭山,内心不禁有点儿伤感。唉!不再聊这个伤心的话题了。
最终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数学课程方面感悟更多,受到的启发更多,让自己能早日成熟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