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以来的阅读总结

马上2019年了,看到简书上很多人总结自己的阅读书目,我也来跟个风。九月份以前的笔记遗漏在家。故此,只做了九月份到至今的阅读回顾。

  1. 《哲学问题》,伯特兰•罗素
    作者用十二个小节简单地讲了一下西方哲学的焦点。内容笼统,也很模糊。但是作为入门书不太好。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诗学问题》,巴赫金
    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巴赫金提出了“复调小说”和文学狂欢化这两个概念。我认为他提出的复调小说,原因在于:1渴求平等对话的主体2渴求成为主体的个体3个体和他者之间的碰撞。
    从历史演化、民间节日和文学历史等角度,他深入挖掘了文学的狂欢节渊源,同时指出了狂欢化给文学带来的多种表达形式。在欧洲小说的史诗根源和演说根源之外增加了狂欢化渊源的路线。不过,狂欢节日是如何进入作者的表达手段的呢?我想,纯粹狂欢是无法进入语言文字的书写—表达领域的。处在狂欢中的人很难写出小说。所以,狂欢化的表达的书写,必然是处在非狂欢节日的场所写出来的。这其中也有写作中的作者的经验借鉴。然而把这种行为抽象出来看待,它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对表达意愿的压抑?
    最后,巴赫金着重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的“门坎上的对话”的意义。他说,门坎上的对话者,是“处在危机和向危机转变的瞬间的人”。我思考门坎的另一重意义,空间,或者说场所。门毫无疑问分割了空间,把一变成了“二”。处在门坎上的人,就像点之于线,线之于体。换一句话说,他哪里都属于,却由此把自己置身世界的边缘区域。
  3. 《英国病人》
    一部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大战结束后,一名女护士独自留下来照顾一名坠机的飞行员。期间,她父亲的一位好友--大战期间做盟军间谍—以及两名排雷兵,来和她一起度过短暂的时光。这名飞行员其实是德国的间谍,他谎称自己是英国飞行员。
    小说通过回忆和插叙,用缓慢细腻的文笔去刻画了几名主角背后不为人知的过往。作者还很好地制造了很多悬念。比如,飞行员到底是谁?护士的好友在非洲从事间谍工作期间和飞行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间谍处心积虑探索飞行员的真实身份,他会如何对待伤重的飞行员?
  4. 《文学理论》
    为了弥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的贫乏,我找了这方面的普及性教材来读。
  5.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恐怖。
    如何调和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如何在科学和哲学之中找到各自的基石,从而使两者都可以保留下来?休谟把因果规律归结为心理联想,从而使得哲学和科学之间的间隙裂成天堑。假如天赋理性不可能,那么如何使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普遍性得到保证?假如一切经验都是假象,那么科学的有效性从何而来?
    康德用《纯粹理性批判》给我们回答。知识由判断,推理和概念组成。按照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判断区分为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按照判断和经验对象的表象的关系,判断区分为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而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的,又属于科学的是先天综合判断。所以,问题在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翻译成人话就是,有限的个体(人),如何从有限的经验中获得真正正确的知识?假如人无法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那么,作为绝对的存在者的上帝就永远无法被认识。而无法获得正确的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就都是虚妄。
    康德的方法非常复杂,也非常矛盾。但是,由于他的复杂和矛盾,他的哲学至今充满了生命力。
    按照一般的说法,康德的方法是,调整了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人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对象适合人的认知机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象变成了表象。
    我在这里不具体说康德哲学。一来,学识不足,笑掉大牙。二来,说不完。
    我想说一下,阅读汉语翻译的西方哲学著作的问题。首先,术语混乱。不要说不同翻译者,就是同一个翻译者也很难做到字词的理清。我举个例子,苗力田翻译的亚里士多德,“不定之二”。还有王太庆翻译的《巴门尼德篇》。李秋零和曹峻峰各自翻译的《判断力批判》也有这种情况。其次,哲学的民族语言性。在字母文字中有时态,汉语没有。汉语的词性很模糊,而字母文字不同。
    以上只能稍微吐槽一下。在西方,哲学是一个全民性问题。但是,在中国的西方哲学(在这里借用冯友兰的用法)却成为了学者的饭碗。这其中值得探究。
  6. 《启蒙的概念》,霍克海默
    作者认为启蒙和它所反对的迷信,具备同等性。我非常喜欢他的哲学写作风格和思路。但是我对他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最后那种消极的精神存疑。
    抄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神话把非生命和生命结合,启蒙把生命和非生命结合”(在这里,我想到卡夫卡。在他的小说《诉讼》中,两个侦探架着主角去处刑地。卡夫卡的描写是,只有非生命的物体才能结合得这么完美。)。“史前时期的人类厄运,那种不可名状的死亡,如今完全变成人们不言而喻的真实生存状态“(再次想起卡夫卡)。
    另外,受他启发,我开始了对《史记》的挖掘性的解读。
    总之,在做现代文明的杠精这一点上,我是他的同路人。
  7. 《故事力学》
    关于如何写故事的书。
  8. 《零度的写作》
    翻译太糟糕了。作者提倡客观化的写作。反对他的上一代的学术领袖,萨特提倡的介入写作。罗兰更注重写作这一行为自身的自足的意义。
  9. 《高老头》
    小说是从传奇开始的。
    传—传播,流传
    奇—奇异,奇闻
  10.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他的小说的心理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他把人的内心与命运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他还有几篇小说,从小孩子的视觉描写了成年人社会的复杂和互相隐瞒的现状。
    他的《看不见的珍藏》,特别有趣。
  11. 《巴黎圣母院》
    我只记得一句话,是描写卡西莫多的—
    “就连他的灵魂也是教堂模样的“。
    暑假无意中瞥见这句话,下半年如愿读完了。
  12. 《共产党宣言》
    膜拜就完事了。逻辑和论述,还有思路,都很吓我一跳。我是在课上一口气读完的。
  13. 《解释学之维》,
    对解释学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包括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作者重点着笔于加达默尔。
    西方人对概念的梳理的执着程度,值得学习。
  14. 《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费孝通
    作为社会学,行文却没有掉太多书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他的角度更为微观,也更为保守。
  15. 《牛虻》,伏尼契,爱尔兰
    革命和人伦之间的故事的小说。
  16. 《判断力批判》,康德
    跳过了《实践理性批判》,目前对伦理学不感兴趣。
    晦涩,难懂。
  17. 《社会研究基础方法》
    稍微了解了一下社会调查。
  18.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
    九月份以来最喜欢的就是它了。
  19. 《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
    由于基因编辑事件,我又重读了一遍。
    (未完待续,马上断网了,日后再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