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使心湖清如镜,长有源头活水来
--我的阅读经历与计划
读书使人进步,是一句朴素的真理。我很幸运,从小就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小时候在舅舅家寄宿几年,作为年纪最小的孩子,没有玩伴,经常倍感孤独。无意间发现舅舅和表哥们储藏了不少书,包括教材和课外书,就经常用看书来打发时间,如此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翻看表哥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以及《雪山飞狐》、《碧血剑》等武侠小说。虽一知半解,也囫囵吞枣看下去。后来到中学和大学,接触不同种类书的机会多了,涉猎面也越来越广。每次升学换校,我都会带很多书,在同学中也经常高谈阔论,旁征博引。
工作之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正儿八经看的书本大幅减少。知识付费大潮开始之后,我投身其中,在网上买了很多在线在线阅读课程,以及在“得到”APP上开始订购课程。几年下来,累计报了数十门课程,手里也攒了很多电子书。阅读的习惯也慢慢从纸质书切换到手机、Kindle,以及电脑上。如此之后,读书的便利性大幅提升,然而坏处也显而易见:读的书量大而而泛滥,阅读快速而思考肤浅。很多书看过之后,除了跟朋友炫耀的时候偶尔能引用其中只言片语,其余内用几乎完全不记得,脑海如同春天里露水滑过的荷叶,了无痕迹。各种“贩卖焦虑”的浪潮裹挟之下,我在微信收藏夹、各种云笔记、电脑里存储了大量优质内容,却很少放下追逐的脚步,花心思去整理和反刍。偶尔写作时要引用一些读过的内容,回忆线索时仿佛用竹筛子盛水,几乎涓滴不剩。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叫“知识囤积松鼠症”。
一言以蔽之,在读书定投自己这件事上,我做到了“久”,但并没有做到“深”和“狠”。说白了,就是读书水平一直停留在很业余的水平。而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巨大鸿沟,韩寒那篇著名的《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里有精彩的描述。
经过最近的反思,我觉得需要走出当前的焦虑状态,必须改变“滥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在自己的阅读和吸收能力边界之内,聚焦特定的领域。经过评估,未来几年,我计划把读书目标专注在金融投资这个赛道内,并且以通过某国际考试为目标,迫使自己聚焦聚焦再聚焦。在此“主食”基础之上,其它阅读就相当于“零食”,仅作偶尔消遣调剂之用。否则,以我多年漫无目的散漫阅读的习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回到老路子上。正所谓,Old habits die hard,恶习难改。
如此,我的阅读计划就非常清晰了,一是我的人生导师李笑来的所有书籍,每年重读2遍并每本书写1-2篇读书笔记,这是自我保持成长的基础。其次就是面向该金融考试的参考书,以及金融领域的相关经典书籍。通过考试只是迫使自己聚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真正的目标是在脑海中,构建出自己的金融投资知识之树,形成比较完整的金融世界观和方法论。
之所以选择投资学习这个方向,是因为这是一件值得做很久,甚至可以做一辈子的事。用李笑来的金句来说,投资是我能找到的、我能走的、唯一一条可能跨越阶层的道路。而另一方面,投资是现实的镜像世界,践行投资是反人性的事,需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训练和积累,才会逐渐有收获,正如右手习惯的人改用左手做事,要达到自如吃饭写字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但也正因为如此,通过持续阅读这条路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兑变,如同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这样的成就才弥足珍贵。
跟很多人相似,我也面临家人亲戚基本不读书、百般劝说都无济于事的烦恼。其实思来想去,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影响力不够。如果我能做到知识和财富都是他们的100倍,乃至1000倍,并且让他们亲自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震撼,或许劝他们读书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其实,这也是我选择阅读投资方向书籍的另一个原因。读书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进而通过实践获得投资财富,这是可以直观感受乃至量化的成果,比起文史哲方面知识对修身养性的提升,这样的成长更容易衡量,更有信服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音频,视频,尤其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非常发达,也比读书更轻松、更不费脑。然而,我相信读书依然是获取智慧最有效的途径,没有之一。任何知识都是入门易、精进难的,只有专注专注再专注、重复重复再重复,才有可能真正消化吸收。音频视频可以是文字的有力补充,但不可能取代。反之,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知识,也不可能有深度。正如,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到彩虹。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首著名的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方塘类比内心的智慧,正因为有新的知识如同活水一样源源不断注入,才能如一片明镜般清澈澄明,映照着天光云影。
作为终生学习者,我们唯有持续阅读,不断吸纳内化新的知识,方能做到才思不断,新水不竭,持续进入新的境界。与同行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