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福山
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兰溪市域由四条山脉护卫,全境五溪来汇、三江穿越,山明水秀、风景佳绝。四条山脉自东而南,各为金华山脉、龙门山脉、千里岗山脉和仙霞岭余脉。崇山崚岭中泉流奔涌、草木丰茂,自古多茶芛之利,而产茶之地则往往以“龙门”为地名或冠以“龙”字作茶的品名。本文单表本市梅江和黄店的龙门。
梅江的龙门在刘源溪上游,刘源溪是兰溪五溪之一的梅溪支流,古称龙门溪。此溪发源于金华山北麓海拔1152米的的金兰界山龙门尖,流经兰溪白沙一山村,村口有二片对峙高十余丈的巨石,酷似双龙拱门,从中傾泻而下之水即称龙门溪,村名便叫龙门(当时属通化乡十都)。龙门溪经半源、刘源和曹聚仁的故家蒋畈至潭头入梅溪。因刘源是个大村落又紧挨梅溪,后人便习称整条溪流为刘源溪,但龙门村的原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龙门尖至龙门村一带山沟,地理环境优越,自古遍布野生茶树,村民很早就以制茶为生,所制茶叶品质极佳,用之煮汤清香爽口,元明之际被称为八婺第一茶。明代开囯文臣宋濂慕龙门幽胜,曾驻留此处读书。他的诗友、后来同朝为官的浦江张孟兼有《咏茶》诗记其事。张孟兼(1338~1377),名丁。浦江宋溪平安(今平安张)人,洪武初被征为囯子监学录,与宋濂同修《元史》,历官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山西按察司佥事、山东按察副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疾恶如仇,敢于惩治奸吏,揭露官塲腐败,得罪了不少同僚。后来因指责布政使吴印违制,不幸遭反诬遇害。孟兼文才俊逸、奇气烨然,与宋濂、刘基(伯温)并名,有《白石山房逸稿》传世。他的龙门咏茶诗,题下有自注,云:金华之茶产于龙门者为最佳,龙门宋太史读书处也。全诗如下:
佳品龙门产,先春长碧芽。瀹泉分玉乳,烙火试云花。沁入诗脾瘦,香清梦境赊。相如故病渴,饮啜转风华。
张孟兼的诗不仅确切地道明龙门茶的产地,而且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龙门茶魁甲金华的原因,给我们留下了元末明初通化龙门茶的宝贵历史资料。近年来龙门茶经过当地茶农的改良,以“龙门霜尖”的品牌推向了市场并获得好评,龙门茶的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揚光大。
明代的兰溪不但产好茶,而且茶事也十分风行。大学者、乡贤胡应麟(元瑞)就经常以茶待客,在他的城南“瀫溪别业”里多次接待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等名士,煮茶对饮、互相唱和。应麟有《茶灶》诗献王世贞,诗云:“夜凉起南轩,然藜煮雀舌。山童荷担月,满瓮严陵月。”王世贞亦有《和胡元瑞茶灶》诗:“蟹眼犹未发,雀舌已芬敷。自炊还自啜,不愛文君垆。”他们的唱和可谓兰溪茶事的历史印记。
再说黄店龙门,瀫西千里岗山脉覆盖了整个黄店镇,黄店唐代属兰溪望云乡建业里,宋代望云乡改称纯孝乡,此处为纯孝乡循义里,龙门即此乡十三都三图的一个自然村。这个龙门不但产茶,而且来历不凡,因为建村始祖是北宋名臣、大文豪范仲淹的嫡孙。范仲淹不但以他的《岳阳楼记》闻名,而且也是一个好茶之客,有长诗“斗茶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次子范纯正(1027~1101)为皇佑元年(1049)进士,历官襄邑知县、成都路转运使、给中同知枢密院,元佑中拜相,育有五子、五女。其第四子范正路,字子口,少有逸才,偏爱山林,游学浙东,寻芳于兰溪瀫西纯孝乡上竺坞一带,乐其山灵水美,于熙宁丁己(1077)在此安家落户。此地位于千里岗山脉的来龙山麓,村踞龙口,风景幽雅,盛产茶笋,正路在此落户后便取村名为龙门,至今已940多年历史。其子孙繁衍播迁至里范、社溪、三泉、芷芳岗及外迁嘉兴、建德等地,脉络清楚、代有传人,祭祀不断、蔚为大族,号称“兰江龙门范氏”。迁居嘉兴梅里一支的第三代传人、明末清初儒士范瀫曾于清顺治十年(1653)春专程来龙门祖居省亲祭祖,并吟诗多篇,刊于《灵兰馆诗集》中。其中一首题为《兰溪省祖茔仍还檇李留别》云:“媿将贫贱入家乡,祖父遗踪旧草堂。古树接天春積叶,寒塘落月夜疑霜。伶仃孰问辽东鹤,涕泪难看陌上桑。一酹九泉还独去,天涯从此思茫茫。”表达了对故乡兰溪十分依恋之情。
来龙山与余粮山、飞凤山相挨,上世纪末统归女埠区管辖。区政府以原产龙门茶为依托在此办了个茶塲(塲址设在朱家),生产以“龙旭尖”为品牌的龙门毛峰(俗呼朱家茶叶),其知名度不亚于下陈毛峰。近年还在毛峰绿茶的基础上开发了土种红茶,品味也着实不错。而当年的龙门村却因搞“下山脱贫”和“扩村并村”,已与朱家和余粮山合并成一个行政村,村民也都搬迁至坞口(龙门坞口),原地只剩下几间泥屋和山上范氏祖祠及山背俗称“太婆坟”的范正路夫人古墓供范氏后人祭奠和过往游客观览凭吊。
当然兰溪名茶岂止梅江、黄店有,北乡龙门山脉中的“下陈毛峰”和南乡属仙霞岭余脉的“兰湖银露”早已名满天下,就不用我赘述了。
(此文原刊于2019年12月版《兰溪茶文化》杂志上)
2020.1.19施福山于黄龙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