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部作品之前就做了一些准备,可依旧被整的心神涣散。读之前,碌碌无为;读之时,阴晴圆缺;读之后,寡寡欲欢。
也许后人无论怎样评价,它总有它存在的价值,何须过多的冗杂强加在它的身上。它的消亡伴随着历史,伴随着鲜活的生命而去,就像开头贾宝玉还未到人间所说的那番:“听说人间繁花似锦,我想去人间享受一番”,这是他的本意。
我从未想过把它读透,我知道我不能,也读不透,我能做到的只是伴随着它起起落落,最后我会得到一个结局,他们的结局也就是我的结局。故事完了,而我只能慢慢的醒来,时间长了,也许我会慢慢的忘了那种感觉,但也许会在深夜里我会惊醒,不是我忘不了他们,而是他们忘不了我,我想我是真的会变成那样的悲情。一个故事,也是我所看到的故事,我见到了它的繁华,也亲眼目睹了它的衰败与消亡,也许是人为的,也许可能是天注定的,但现在都已经不再重要了,真实的历史是不会给你机会重新来过的。我看到的贾府是有小阿房宫之称的,那庭院错综复杂,道路交错乱如人体七经八脉,繁多却有规律,现在一纸封条将这个小世界封锁起来,没人再看得到它的故旧。
而真正让我有触动的还是那结局的凄凉,也不记得谁曾说过“伟大的经典永远书写的是悲剧”我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的悲情。经典可以传承下来,而这种悲情同样可以。虽说书中王熙凤扮演的是一个极度官僚主义的角色,但他那股率直的性格还是让我觉得有一种女将之风的感觉,我佩服她,不带一点情感寄托,仅仅是公平的判决而已。而真正的主人公,不知是懂得太早还是醒的太迟,以致大梦初醒悟透人生,也许是疯了,但谁也不知道。
当一切被颠覆的时候,死了太多的人,有的人空留下一座空坟,而有的人连留下空坟的资格也没有,多么可悲。没有人关心他们去了哪里,因为关心的人相互关心,不关心的人理所当然的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表情。而我现在依稀记得那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死去的画面,生前是何等的风光,死后连被埋的资格都没挣到,与生前的凤冠霞帔相比,那头发夹杂着荒草,被人随意的在雪地上拖着的人儿,我真的不敢相信那是她,我心里隐隐有丝难受,按理说这样的人儿不该遭受这样的待遇,我甚至忍不住想要落泪。
我不是贾宝玉,但我能看见他,知他所想,做他想做,他的一生真的太顺了一些,而这也导致最终的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老了,从他的胡子就可以看得出来,再也不是那个一言不合就摔东西的小主了,当然他也有了称呼,人称三爷。也许是年少的形象太过生动了些,让我怎么也不能把他和三爷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但它确实经历过了这些,也应该从中得到些什么了,面对如今这空凉的世界,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也许他心中都有一丝自嘲。再想起那曾经有些发冷的回复“冷月葬花魂”那早已逝去的黛玉难道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了吗。
我不是贾宝玉,但我能想到他的一切,也感受到了那丝来自死亡的悲寂,那被他牢牢保护的琉璃灯碎了,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放下,他心死了,也是该放下了。再回想种种,不过春秋大梦,站在那空白的雪地之上,来的人早来了,而走的人也正在走,一日未成道,终生受此磨难,抬头金碧辉煌,而如今何来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只剩枯老蓬头。再看那世人所追的功名利禄,终是白了和尚的头,他沿着雪地上的脚印走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是听说叫做贾宝玉。
大学期间参与的征文比赛,换了些学分,原作实在是苦涩难懂,笔者是靠看第一版红楼梦看完楼写的,还是原版电视剧看着有那种带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