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今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影片,不但延续乃至超越了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良好口碑,更刷新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全球单一市场票房纪录等多项票房纪录。《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能够获得跨越年龄代际、有着不同文化趣味的观众的好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以超越传统的视角描绘了“自我”与“命运”、“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以神话演绎的方式对具有普遍性的当代经验进行了重构和回应。
勇敢撕下外界强加的标签,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从小哪吒身上,很多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渴望撕掉标签、证明自我的孤独灵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哪吒不再只是神话人物,也成为自己的“嘴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标签定义:学霸、社畜、小镇做题家、躺平族……这些标签不仅限制了年轻人的可能性,也在无形中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哪吒从出生起就被贴上“魔童”的标签,村民们视他为灾星,甚至在他还未做出任何恶行时就对他充满敌意。这种偏见与歧视,正是现实中许多我们所经历的——可能因为出身、学历、外貌或性格而被贴上某种标签,进而被社会边缘化。然而,哪吒并没有被这些标签所束缚。他用行动证明,“魔童”并非他的本质,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哪吒的“逆天改命”并非盲目反抗,而是基于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村民口中的“魔童”,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这种对自我的坚定信念,让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并最终打破命运的枷锁。对于我们来说,“反叛”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要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敢撕下外界强加的标签,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这种理性的“反叛”,既是对不公的抗争,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构。
从个人英雄到群体觉醒。《哪吒1》的核心是个人英雄主义,哪吒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命运的枷锁,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然而,《哪吒2》将视角从个人扩展到了群体,通过多角色叙事展现了“群体觉醒”的力量。影片中,龙族远走深海、申公豹兄弟的觉醒、鹿童与鹤童的反抗,都暗示着改变旧秩序需要集体的力量。这种从“我”到“我们”的升华,呼应了社群支持与协作创新的新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通过合作与互助,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哪吒与敖丙从对手变为伙伴,共同对抗命运的压迫。这种合作不仅让他们变得更强大,也让观众看到了友谊与团结的力量。这鼓励我们放下偏见与隔阂,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当代年轻人对亲情的新期待。影片中哪吒与父母的关系、敖丙与家族的矛盾、申公豹与兄弟的纠葛,这些情节都触及了现代家庭关系中的痛点。哪吒的母亲殷夫人虽然忙于公务,却始终关心儿子的成长。李靖从最初的严厉父亲逐渐转变为支持儿子的慈父。这种家庭关系的转变,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亲情的新期待——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希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绝非是简单的对立或从属,而是相互成就、相互影响的紧密羁绊。父母不是束缚子女自由的枷锁,而是在人生旅途中,用他们的爱与智慧,化作一双有力的大手,稳稳地托起子女,助力他们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子女未来的深切期许;他们的默默付出,是对子女最无私的爱。而子女的反抗,也并非是针对父母,而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世间不合理规则的挑战。这种反抗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
哪吒虽然生而为魔,但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敖丙虽然背负家族使命,但他最终选择与哪吒并肩作战,追寻内心的自由。这种态度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公与挫折,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性。比如,在求职时可能会因为学历或经验不足而碰壁,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导演饺子在谈到《哪吒2》时曾说:“世界属于每一个敢于挑战旧秩序的我们。”这句话道出了影片的核心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不知天高地厚”的冲劲,永远是最珍贵的生命底色。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冲劲是打破现状、实现突破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业、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敢想敢做”的态度。无论你是被标签定义的“魔童”,还是被期待绑架的“灵珠”,都可以从哪吒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正如影片所传递的那样:命运或许不公,但选择的权利永远在自己手中。愿每一个我们都能像哪吒一样,在认清现实后依然保持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