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值夜班的时候,在听“我是演说家”时,我听到最后那个马丁说我们90后最大的标签是抱怨与每天的加班中。但是我想说农村,90后的童年,是在等待、害怕,到最终的接受。
那个时候的家里经济都不是很好,父母都外出工作,所以我们就理所然的成了留守儿童。
在我才五六岁的时候,爸妈外出工作,把我送到姥姥身边。当时我会经常问姥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姥姥都会说,爸爸妈妈明天就回来。于是每天都坐在村口,每天都等着爸爸妈妈回来。时间就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度过了,等到年底才终于等到妈妈回来。可是相处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妈妈又要出去了,这样反复了两年,我逐渐的习惯了。
在读小学一年级时,爸爸因为回家建房子,在家呆了一年,那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一年。虽然那时爸爸每天很累,很少与我交流,但是每天看着爸爸的身影,我都很有安全感。所以那一年因为爸爸的陪伴,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可是房子就很快的建好,房子建好后爸爸又出去工作了。在爸爸出去工作后,我和姐姐独自在家读书。那时每天我们都早早的起床,我起床做饭,姐姐去洗衣服。
有一天姐姐洗完衣服回来,看见我还没起床做饭,就去房间叫我,她叫了我好几声都没反应,就去床边叫我,就准备去床边叫了我,她走到床边看到我脸很红,就伸手摸了摸了我的额头。她摸我的头看到我发烧,心里很慌,也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
就跑去问隔壁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说给我吃点药就好了。吃了药之后,姐姐就接着做饭。姐姐做好饭后,去房间问我吃不吃。当时因为难受就没有吃。姐姐吃完饭后,就进到房间交待我,让我在床上好好躺着睡一觉,她中午放学再带我去找村医看一下。我说好。
但是姐姐走后,我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很害怕,害怕会有“鬼”,特别的没有安全感。于是在姐姐走后没几钟,我就起床去了学校。
那一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姐姐读六年级。姐姐在小学毕业后去了镇上,我又被送到了姥姥的身边。
回到姥姥身边后,我的生活还像以前一样,爸爸妈妈年初出去,年底回回来。只是变得是我不在一个人坐在村口,等着爸爸妈妈回家。
对于每一次爸爸妈妈的外出工作,我既不相送,他们回家我也不相迎。因为面对他们的外出回家,习惯了、麻木了,所以也就变得不再期待。
每次面对父母他们刚回到家里,我是即欢喜又陌生的有点害怕。
我不知道他人的童年,是不是这样,但是我的同学都是留守儿童,有姐妹俩独自在家读书,有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身边长大的,也有在亲戚那里过着寄人离下。虽然他们照顾的很好,但是他们代替不了爸爸妈妈,在儿童时期,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跟父母的交流很少。所以父母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很多的时候,爸妈就会以他们的方式来爱着我们,可是我们最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我们的童年在等待父母的回家度过,在遇到了一些无法处理的问题中害怕度过,在面对父母每次的回家 ,外出的习惯,接受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