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书写中开篇说:“不再局限在哪些书写表达对自己有启发、有触动或产生共鸣上,而是看到了书写者在书写那一刻时的心动和用心呈现的真实状态”,这句话再次触动到我,我的内心跳出一个想法:是啊,每次在读他人书写的文字时,自己常会被一些语言,一些事情启发触动到进而产生共鸣。可是产生共鸣之后,自己又做了什么呢?这样的叩问震惊到自己,意识到自己还是停留在学习者的心态上,而没有转变到学过之后书写出来,分享出来,给他人以启迪。
那我又是为什么而学呢?在没有打开生命的能见度之前,我的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增加技能,找一份工作,是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的学习。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想提升生活品质,于是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家庭,教育孩子等,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学习。
开启植物性饮食后,学习生命的知识,打开了生命的认知度,将所学之理落实到生活中,但还是对生命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误以为学得越多才会理解,懂得。以为理解了就是明理,以为知道了就是做到了。很多知识、道理停留在概念上,一到落地实处时就卡壳,应了那句话: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自己内心开始困惑:到文明的环境之中,仅仅是为了学习这些概念,道理吗?
当叩问自己内心时,一个声音响起,进入文明环境来修,是为了成为文明人,成为一个为他人付出的文明人,是为了将文明之花遍洒人间。
周日晚老师讲到,我们做文明人,至少先与文字连接,如果我们与文字断连,与生活断连,又何谈文明呢。
学做文明人,首先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先文明起来,而内在又决定着外在,内在文明就是心灵文明,这是本质。内在如何才能走向文明?是借由某些载体对自己的内在做一个清理。这个载体可以是素餐,整理,插花、泡茶------也可以是文字。
老师说,文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文字。文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做文明人,先从文字书写开始。
这让我想起十三集纪录片《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很震撼我的记录:
古代印度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他们一点都不热衷于记录历史,除了神话和传说,没有任何记录的欲望,古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隐没在迷雾中。
19世纪初期,当英国学者康宁汉姆到达印度的时候,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过去一无所知。19世纪中叶,一本叫《大唐西域记》的中国著作在西方出版,古印度的历史从此出现了曙光。这位考古者沿着玄奘西行之路,奔波了整整二十五年------玄奘在印度停留了14年,他几乎踏遍了印度的每一寸土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玄奘后来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国学者如此评价: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内容之丰富,记载之详实,在玄奘以前和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一本书能够比得上。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康宁汉姆的考古指南,按照书中的记载,他挖掘了一座又一座重要佛教的遗址,一千多年璀璨夺目的佛教历史开始重现。
这段文字道出了人类文明传承最为重要的一个载体——文字记录,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哪怕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文明的生生不息通过人类的文字记录而得以延续。当年如果没有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详实记录,我们可能到今天也不会对古印度的文明有更深刻的了解。
回到为什么而学,内心越来越清晰,我们进入文明的环境,学习的是古圣先贤教导之真知,那些思想的光辉不断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透过文字的记载,我们知道了人类文明的源头,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的肩上也担负着一份传承文明的责任,为我们的后人铺垫一条心灵文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