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打造自组织团队”成为许多高管、组织教练在团队组织建设的目标导向。“自组织团队”为何如此受热捧?如何带领团队走向“自组织”?团队领导在组织发展中如何发挥领导力?让我们从组织发展模型,一探究竟。
自组织团队——由内而外的生命力
“自组织”团队不是以最大利益输出为第一目标,自组织团队强调的是团队成员既能独立自主,有担当,又相互依赖、理解、支持他人;团队产生的“合力”,面对多变的外界环境,更是表现出强劲的适应性。世界财富五百强,相较于1955年,仅有10%依然挺立,其他的,便是流经岁月辗转,落入历史的尘埃;在多变的时代,作为领导,架起团队的力量支撑点,从组织流程、规章、制度等的“向外”求,变成关注人性、情感、价值观等的“向内”求——由内而外的生命力,打造卓越的自组织团队。
“美丽的石头”—— 在撞击中升华
了解了“自组织团队“的魅力,那我们如何引领团队走向”自组织“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还是落到团队发展历程上来看:组织发展经历的阶段,都要经历 “ 形成期 - 激荡期 - 规范期 - 文化导向执行期 - 自组织卓越期”。领导层,往往决定了组织发展的天花板。当我们引入“领导层”这个因素,有趣的是,他们可以在二维坐标系里,展现出相应的对应关系。
1)激荡期:一般对应的是“命令式”的企业文化,领导层的风格多是“冲动任性,以我为尊”,这也是许多教练挑战难度最大的。“以我为尊”的领导层往往心智模式偏低,在团队沟通中也容易发生冲突,难沟通,更很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相应的营造的“命令式”团队氛围,很难留住能力较强的人。对于教练来说,如果教练这样的领导层,要懂得旁敲侧击,对于《影响力》里提到的“社会认同”的声音还是很敏感的。
案例: 某位领导在开会方式上,因为喜欢单向沟通,所以团队很难实现信息透明。我与他的第一次沟通,听到的都是“他觉得”的理由,后来在回顾会上,组员的反馈与那些“他觉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是在这份冲击里,领导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开会的方式。其实,这类领导也很可爱,只是有时候完全沉浸在“他觉得”, 如果我们一旦能让他看到外界颠覆性的认知,是很能触动他的改变的。
2)规范期:“制定规章、流程,通过还原性方式发挥团队最大效率......"我非常震撼,泰勒理论提出已百余年,仍然被当下很多领导者奉为圭臬,似乎是“万物皆可规范”。从本质上说,泰勒理论适应人们固有的线性思维,我们可以把任何事情做切分,然后规范每一步,再让各个步骤衔接起来,我们的流水线就顺利跑通了!可是,现实是“非线性”的,虽然你可能设计了代码从写到上线流程,但你也许不曾想过,在一个代码上线周期里,耗时最长的是等待时间;在项目成本里,花费最大的是沟通成本等。特别是像互联网这样复杂、多变的行业,流程、规章常常变成“马后炮”,我们复盘着旧问题,却不断挑战着新问题,每一次的被动接球,似乎都是暴露一个个未曾考虑的灰色地带——这是在规范化组织后期常常遇到的问题。
案例:每次组织复盘会,团队成员都会讨论在上次迭代里遇到的问题,针对A问题,我们讨论的方案是要在JIRA里维护a字段,针对B问题,要在JIRA里维护b字段.......经过几次迭代,我们又收到了组员这样的反馈,“我们现在JIRA维护的字段太多了,每次根本记不全”。虽然不知道哪一个字段是压垮开发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这是我们陷入规范化的误区导致的,我们假想只要把它规范起来,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很多的时候,会做“减法”,要比会做“加法”更重要——以目标导向,哪些是我们必须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流程规范上,要“轻装上阵”,流程规范不是团队管理的利器,臃肿、庞杂、追求大而全的规范,只会发现随之即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灰色地带。
3)文化导向执行期:我们的起点做了迁移,从“规范、标准”转到“价值观”层面。领导层,往往也有“独立自主”的成熟心智模式,能够激发团队。苹果帮主乔布斯便是其中非常优秀的领导者,他讲述儿时记忆力的“磨石机”也是最好的比喻:碎石丢进磨石机,本来只是寻常不过的石头,却经由互相摩擦,互相砥砺,发出些许噪音,变成美丽光滑的石头。在团队里,如果团队成员能感受到自己在团队里有个人的空间,也能感受到释放自己的空间,即便可能会有团队的争辩、冲突,但是在彼此积极打磨的过程中,组员会更能够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标、以及收获价值感、荣誉感、快乐等。对于领导层来说,此刻的领导力,更像是化为了一份陪伴,一份宽容,一份鼓励,一份肯定:失误、失败是允许的,我们鼓励每一次跌倒后再站起来;鼓励组员勇敢的迈出每一步尝试,不断尝试;激发组员主人翁意识,去践行每一个大胆的想法;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更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闪光.......很多时候,团队成员的成就感,来源于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这份触动内心的力量是激发上进的动力。从这一层开始,领导才是真正的在管人,而不是管事儿。
案例:为了让小组成员在安全的发言环境得到充分的讨论,我采用分组讨论方式,针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做深入剖析,然后分小组阐释。其中一个小组的某开发,平常是非常内向,不爱说话的,但是因为分到3-4人的小组里,也开始表达了些许观点,我对他赞许与肯定,他接着便说得更多了;在会议结束后,他说,“这次讨论真有成就感。”其实,大多数开发都是理性大于感性的,他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了干劲十足的样子,我非常感动,这份被看见,被倾听,被认可,是一个人莫大的动力,团队也因此变得“与我有关”。
组织发展——在陪伴中成长
我们向往卓越的自组织团队,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组织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形成到激荡,从规范再逐步走向自组织。特别是组织变动,有新人加入,他的适应期一定也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即便是组织里的老人,因为日常合作的人在变,也会不断的调整自己。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公司工作年限很久的同事,对于我们系统架构也很熟悉,但是有一次他来找我咨询了一个问题处理流程的事情。开始让我很困惑,这么基本的问题,他怎么会再确认一遍,难道不应该是烂熟于心么?后来我想,因为组织一直在变,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做事前再次确认,也是非常好的职业习惯。
像是日本剑道的“守破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再谈创新和变化。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规范输入,但是我们需要规范什么,哪些需要规范,如何规范,这决定了组织会深陷规范的泥淖,还是能有潜力继续冲刺自组织。以终为始,规范的出发点我们要清晰,目标或者期待要想清楚,以及我们涉及的角色等,都是帮助把核心规范“水落石出”的。后期成长为文化导向,领导层也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重心从管事转而管人,借着人来看事。这里,更要注重沟通策略,努力理解每个人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求同存异,带领大家走向一个更高的格局观、系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