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7个月大的小孩,就做市长的吗?
葩叔今天算是彻底开眼界了!
12月15日,美国得州白厅市名誉市长查理被抱着出席就任仪式,因为他只有7个月大。小查理的养父母在筹款活动中出价最高,所以他成为该市名誉市长。养父称查理的口号是“让美国再次友善”。
对此,网友的评论画风很是清奇:
真正意义上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如果说,小查理的事迹,是人生开始就巅峰的“超级幸运”,那么这阵子,两个姓李的人——一个叫李佳琦,一个叫李子柒——的人生,则是两个“学渣”的超级逆袭。
01
喜欢+天赋,是教育真正的起跑线
他俩火到什么程度呢?葩叔每刷一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两篇关于他们的文章。当然这些文章不全是捧他们的,可以说是褒贬各半。
无论人们喜欢二李也好,看不惯二李也好——不可否认,二李在紧张生态的职业里,站在了顶端。
就像游戏“绝地求生”一样,二李挺过了各种毒圈,“干掉”了同行99%的人,成为了那个幸运的“幸存者”。
这两个人都是90后,李佳琦出生于1992年,李子柒出生于1990年。
李佳琦刚刚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李子柒在YouTube上粉丝高达735万,视频最低播放量也有300万。
这是什么概念?
CCTV军事、CCTV纪录片、CCTV财经、CCTV电视剧、CCTV科教5个频道加起来粉丝总量,还不到李子柒一个人的五分之一。
美国本土CNN的账户,在YouTube粉丝量也不过794万,和她一个人刚刚持平。
我们说要成为“精英”,那什么是精英呢?
葩叔觉得,在自己的赛道上,实现了“伟大”,这就叫精英。
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李佳琦、李子柒,就是精英。
最近因为这两个人,葩叔思考了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
越了解他们的经历,越觉得他们的厉害之处,不是如何实现了伟大,而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伟大之处。
李佳琦和李子柒,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男孩,涂着精致的口红,成了带货一哥。
女孩,下地做农活糙活,做成了世界级网红。
他们走的,都不是世俗期待的路,但却是,最适合自己的路。
让他们换去做任何一个其他职业,都不可能像做现在这个职业这样成功。
喜欢+天赋,放在任何一条赛道上,都足以成就伟大。
这两个人,属于自己发现了自己的“喜欢+天赋”,很幸运,多数人一生都没有发现。
因为是自己发现自己,没有依靠父母、依靠外力,所以,他们也走过弯路,有过辛苦。
90后这一代,已经有起跑线的概念了,而李子柒的起跑线,就是跟着爷爷打下手、烧火、端碗碟、干各种糙活。
而李佳琦的起跑线,就是在南昌天虹商场做美宝莲的柜员的那段经历。
二李还有一个共性:好看。但他们的好看又很特质,就是没有攻击性,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温和、亲切、没有距离感。
热爱+天赋,仿佛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但如果我们回归二李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幸运绝非偶然,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02
“唤醒教育”才是起跑线之后的“加速度”
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是教育?
曾有个校长说过一句话,葩叔觉得再准确不过:
教育,就是帮助人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并且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每个人,哪怕再普通,也有自己的喜欢和天赋。
但最最重要的,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学会选择和放弃,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唤醒。
前几天一篇《中国教育输给印度?这场跨国教育比拼,中国孩子的结局让人惋惜》的文章霸屏了葩叔朋友圈,好奇之下我点进去阅读了。
文章以早些年美国拍过的一部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为主题,探讨了中外教育的差异,将目光投向了不同国度的中学生,同样是剖析各国在学习生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在这场跨国大比拼中,中国学生并没有胜出。
纪录片里,我们看到,和美国学生相比,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高中生活似乎已完全被学习填满,显得清苦许多。
提到美国中学生花在学习和作业上的时间,这部纪录片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 美国学生每年上课的时间为900小时,看电视的时间为1500小时,几乎是双倍;
● 在打算上大学的高中生里,有66%每晚的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周末不写作业;
● 算上作业和补习的时间,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每个月学习的时间是美国学生的两倍。
如果说美国高中生花在学习作业上的时间明显较少,那么他们的时间到底都花到哪里了呢?
● 打橄榄球,赛季时球队的训练时间每周都超过了20个小时;
● 做兼职,担任着健康环境俱乐部的部长,并帮着校报做一些美编工作;
● 打游戏、谈恋爱;
● 去社区做公益性工作
……
他们在自己的学生生涯里,愿意更多地尝试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毕竟,在学校时就将自己的未来定性,人生也未免无趣,而校园时光,也只是可以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平台而已。
葩叔想,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教育的差异。教育的差异,直接带来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截然不同。
而这差异,就在于能否“唤醒”人的各项兴趣和能力,比如自主安排事情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自信……
而看印度的教育,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目标明确,跟美国、中国的教育还是有着明显区别。
在印度学生中流行的“工程师最优”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改善家庭环境和保障生存收入的初心。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成为高薪的工程师无疑是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摆脱贫困、实现逆袭的最佳路径。
而在和印度相邻不远的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将这辈子全部的收入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和考试被中国的孩子和父母们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阶级攀升的途径。
虽然国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从未停止,但“读名校才是有出息”的想法依然被无数学生和家长奉为真理。
和独立自信、一路探索人生方向的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显得底气不足而自我封闭,甚至都不如目标单一明确的印度孩子有驱动力。
这教育的差异,到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铠甲?还是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软肋?
中国的教育,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呢?
很多人发现,在硅谷的公司高管中,印度裔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华裔。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英葩”还有精彩的内容等着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