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温尼科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体,就像植物一样,但是在一开始,儿童的自体只是潜在的。通过母亲对儿童自发姿势的认可,通过她可靠的注视,自体被逐渐构造起来;通过破坏,通过母亲对儿童破坏性的承受,自体被独立出来。虚假自体发展自生命早期最初的母婴关系,那时在正常发展中虚假自体还没有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在此阶段,婴儿处于未整合状态,许多感觉-运动成分的结合有赖于母亲对婴儿的抱持。有时婴儿的动作表达了自发的冲动;动作的发起者就是真实自体,动作意味着潜在的真实自体的存在。母亲在其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这样两个极端来比较,一边是够好的母亲,另一边是不够好的母亲。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并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它。她反复这样做。通过母亲对婴儿全能表达的执行,婴儿弱小的自我得到了力量,一个真实自体开始具有生命。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执行婴儿的全能要求,不断地错过婴儿的表情;相反,她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这种婴儿方面的顺从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出于母亲无力理解婴儿的需要。
婴儿对母亲表情的顺从将导致婴儿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虚假自体会顺从地按照环境的需要进行活动并建立虚假的关系。虚假自体隐藏了真实自体,使其不能自然地活动。只有真实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在关系中不能真诚地表现。
虚假自体有三种功能:
1、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
2、照料母亲;主动以服从的方式去照料母亲,服从母亲的意志。
3、替代环境所没有提供保护的护理功能,自己去护理、保护自己。神经质性疯狂关闭性的爱自己,被动攻击一种客体。格式化为自己的东西。
感:这里其实我想到更多的是投射性和内射性认同
虚假自体的分类:
1、极端的。真实自体是被掩藏的。也就是说展现出来的完全是虚假自体,这个点是醉麻烦的。对于接不上话的小孩,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打开他的信心,通过一个渠道让其找到安全感,找到兴趣点。
2、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保护着真实自体,真实自体被认为是一种潜能,并被允许有一种秘密的生活。
3、趋向健康的(主要关注点)。虚假自体寻找某种环境使真实自体成为它自己的可能,虚假自体保护真实自体的核心是让真实自体免于羞辱,所以,一旦虚假自体失败,他很可能寻求自杀来防止真实自体的被羞辱。
4、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认同或模仿他人以保护真实自体不被冒犯和贬低。
5、健康的。虚假自体代表一种日常的适应性的“社会礼节”。这是一种健康的对社会化礼节的妥协,个体仍然是创造性和自发的存在。
让步
摘:让步的能力是在共享现实里的一种健康的标志,这是“虚假自体的正常等价物”的积极、健康的成分。
1、顺从总是虚假自体的代谢物。
2、让步恰恰是一种自我的成就。服从别人的意志,自己的意志与别人的一直做出博弈的选择。
感:感觉顺从压抑着真实的自体,因此表现会不自然,而让步在小的原则上是被真实自体所接受的。健康的虚假自体更趋向于自我,充满理智与社会化得自我。
真实自体:
1、真实自体从一开始在本质上就不属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是一种原初的东西。
2、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虚假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与现实社会的链接,假戏真做让适应变成替代,是适应还是替代。
3、真实的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
摘:与虚假自体相比,真实自体不具有程度性,也不能被严格地界定,真实自体感到真实,而虚假自体导致不真实的感受与无用感。
抑郁母亲与孩子的需要:
1、一个特别关注的目标,抑郁母亲,温尼科特会议早年抑郁的母亲对他的影响,躺在他的腿上,就像现在躺在死去的树上一样。
2、正常的儿童可以无条件地利用母亲为自己的成长服务,但是,如果母亲抑郁,不能适应和回应,那么这个过程就反过来了,母亲将利用孩子来维系她自身的某种东西。(更加焦躁、更加的烦心,总是会说,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把自己家的孩子压抑掉)
3、有一个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任务,他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应付母亲的心情,如果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当前的任务,他们也仅仅是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气氛,在其中他们可以开始自己的生活。(早期应付家长,可以得到资源)
4、儿童牺牲了自己的需要,通过参与母亲的心情而承受母亲的犯罪感和抑郁感,他必须设法维持母亲的活力。(形成受虐关系,引发的推行,受虐结构是一种推行的状态)
母亲如何不能理解孩子:
母亲不能移情性地与儿童接触,他们反应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内部幻想、自恋需要和神经症性的冲突的基础上,儿童需要生存,只能依赖于适应母亲反应的能力,从而远离了儿童的需要,长大后他们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顺从性,对自己的分析师都是不真实的,他们易于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产生交流,极端的虚假自体反应发展的失败,将引发许多严重的人格病症。
温尼科特的重大贡献,过渡性客体与中间区域,儿童心里发展的空间
1、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现象是指在内部现实于外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
2、安娜费洛伊德认为“过渡性客体征服了整个精神分析世界”,之前精神分析的文献还从未表述过介于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空间。
3、婴儿从自己的主观全能状态逐步发展为越来越客观性,并能进行符号性思考,这中间又很多事情发生,温尼科特经过于母婴30多年的工作,发现儿童是通过他的第一个“非我”对象,即他称为“过渡性客体”的利用来最终打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终于提出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的概念,这是继费洛伊德和克莱因之后对人类本质的有一种表述。
(亲密关系的非我,别人没有义务要服从,没有绝对权力来满足
过渡性客体,不是真实客体
子女一味的要求母亲满足自己,非我,全是自己,限制了心智的发展,独立的判断力,自己就是发动机,与外部内部幻想的盛宴。
成熟的关系是过渡性客体,看见非我,与非我之间形成区域,可进可退,在客观的角度以主观的方式来讲)
感:女儿对自己的手的痴迷,每天把手当做母亲的乳头。如果父母可以作为过渡性客体,那么曾经在生命中走过,与自己放生关系的人,包括曾经老师、朋友、同学、恋人、同事也都是过渡性客体,可为什么过渡性客体又不是真实的客体呢?
找出欲望的客体:
1、婴儿在全能感中意味是自己创造了欲望的主体,如乳房,并相信能完全控制它,在根据客观现实组织的体验中,婴儿发现自己必须找出欲望的客体并敏感地觉察到与客体的分离和不同,感到缺少对它的控制。(客体指母亲,满足与响应不了孩子。辨识度叫觉察,完成一种告别。有非常好的亲子关系,在中学就开房得概率就比较小,最终级的自我定位,真实的自发性)
2、虽然外部客体代表了所有母亲养育的成分,但它也表示婴儿创造他所需要的东西的能力,过渡性客体是婴儿第一个所有物,他创造了它,每个婴儿都能找到自己独特得方式创造出第一所有物。(持续长期切割过渡性客体,意义的连续性。心理的复合系统,过渡性客体非主观也非客观,小孩手上的东西不会长期停留,即便长期停留的那也只是因为恋旧。对于手里随时又带着书的习惯,即便不看也会带着,不是过渡性客体,这是焦虑,压迫感与责任)
过渡空间,经验中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域
1、过渡空间同游戏、象征的产生密切相关,属于游戏,创造力,幻想,想象和错觉的范畴,儿童的游戏场就是一个过渡的空间,儿童由此发展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要压抑孩子去玩,鼓励孩子能玩、会玩、随时随地开放性的玩。这里说了一个黑森林的故事,里面有蛇,有熊,只记得有呲呲的声音,没有急着走动,而是挺住脚步,辨识周围的动静,直到那条大巨蟒的出现,只记得是两只眼睛好像会发光,好像头上还有两只脚,张着很大的嘴再咆哮,一口能吞下一匹马,接着用什么貌似是激光电筒,方正就是让蛇觉得是比它还强大的生物,把蛇吓退了,结果一退就听到扑通一声巨响,现在才明白前方有着万丈深渊,拍拍胸口,幸亏刚刚停下来了,悬崖深不见底,也不知道老T是飞过去呢,还是外星人飞船出现,或者冒出两个神仙也不是不可能,又或者是两座悬崖的中间其实有一根铁索,只是之前没看到,总之他应该是过去了,否则怎么会知道对面有熊呢。)
2、温尼科特的论文《被剥夺的儿童以及如何补偿家庭生活的丧失》,孩子在过渡性空间中要创造出那个过渡性客体,就是他的最大的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微妙链接,在这个链接中他有多少的自发性,有多少的促进还是抑制,有多少的认同还是忽视,有多少的创造性的资源将决定了这孩子的本心的发展程度,母亲在这个阶段所承担着就是那个是否给予创造性资源的可能性!
(幻想与现实,不要完全打压掉,母亲的情绪,结构性的补偿,母亲的缺失情感。某一集的缺位或丢失,直接后果是整个系统丧失,尤其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早期全能幻想,微妙的链接满足需要的手段、策略、选择。强烈的绑架,要求别人满足,必须有边界,不越界)
感:说到过渡,我想谁都会同DK一样,嘴里说着简单,可一旦真正的要隔离发展,正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毕竟我们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于旧物与旧人的依恋,发展也就意味着要失去现有的关系,自然也就会存在害怕失去的感觉。或者犹如有烟瘾的我,虽然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害,却不愿急于戒烟,虽然意识里明白,却敌不过潜意识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