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龙潭,遇上招振强导演的"大师班",培训非职导演、编剧与演员,我好奇,就去硬把自己借着报大人的面子塞了进去那个只有二十个名额的班里。屋子里坐得满满的,还有站着的。
第一节课招导就提到导编演需要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力;还要放下自己。
天马行空,对于一个律师相当地困难。法律讲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想象力不是没有,而是久置不用了。但是导演编剧这行业,天马行空至关重要。
放下自己,是另外一件困难的事情,多年执业经历,要的就是这个自我(ego),这个有点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有一次一个教会里的讲道人提到某某人很有ego, 离老远人家就感觉的到,虽然不是说我,但我离开意识到我自己也是如此。这个ego有啥不好呢?就是挺累人: 累自己,因为似乎老是端着,挺累,但是习惯了,并不觉得;也累别人,因为常常自以为是吧......
坐在那里听了两天,看着这些非职的朋友认认真真演戏,尽管有的从始至终没有入戏,或者演的过程里跳戏,真的都很努力。见此状,我渐渐退居到旁观者的位置,只看不敢参与了,因为知道自己根本就做不到。
我们大家都喜爱的招导(小时候看上海滩,只记住几个明星的名字,居然没有关注背后这位真正的"兴风作浪"的大人物),看上去总是笑容可掬,不但眼光异常敏锐,心里也不是一般地有数。他轻轻问了一句:"谁还没演?"我心里想反正明天我一早离开龙潭,今天演练时间基本到了,我就成功躲过。结果,我刚举手,加上同行梅律师说给我配戏,我就不得不演一把了。
定位自己是个旁观者,开始就躲着的我,连台词都不大熟悉,人物也没揣摩透,坐在台上,手还真哆嗦,比在法官面前发言还紧张。台上也就五六分钟,把自己当做剧中人的那短短的时间里,我没有机械地念台词,而是假设我就是那位说话的第二次婚姻触礁的女企业家......
演毕,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十几岁,赶快下台。结果听见招导说:"你入戏了。很好......"他还告诉我,他早看出我一进门就想躲......哇,乌缩头龟都会被大导演引导到把头伸出来。
演完有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快感,很轻松,很开心。但是心里揣着的秘密是:还想继续演,常常演演别人......似乎这有助于发现自己,而且因着这几分钟表演,突破了那个坚硬的自我的外壳,整个人放松下来。确实,为啥老拿自己太当回事,并且走到哪里都同样有声无声地要求别人拿自己当回事儿呢?
除了感谢招导(他真是太棒的一个人,太棒的一位导演了)之外,还要感谢上帝。这次回伦敦的航班上坐在边上的美眉是伦敦学表演的,我跟她很愉快地交流了跟招导学习的经历给自己生命带来的奇妙突破。这美眉,跟招导一样定了表演能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还告诉我全世界有六所最有名的表演艺术心理学学院,其中四所在伦敦。我也许可以选些课去听听
生活因着表演的经历岂不是变得更加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