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 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社课讲座】七言绝句56法之(1) 邓晨晖 网名:返影,1974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硕士...
    雨荷燕宁阅读 573评论 0 0
  • 七言绝句作法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
    约落小宫山阅读 1,102评论 1 3
  •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
    温柔的坚持_阅读 1,014评论 0 0
  • 003 只有了解奉献是生活的意义的人, 才能够以更大勇气来应付所有困难。 今日加班,因为新来的库管业务不熟,我来看...
    穿凉鞋的阿柯阅读 106评论 0 0
  • 近来在做家教,认识了一个小孩,一对夫妇,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也在庆幸我的父母比这对夫妇要严苛,不然或许现在的我...
    爵堯目阅读 15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