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感恩节,不知是否因为被满屏的感恩话语所影响,今早醒来,脑海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词——“尊重”。
我们从小被教育着要“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现在也这么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就学会了如何“尊重”了吗?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尊重”?
去百度了一下:尊重,……是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所有的解释,似乎都离不开“尊”、“敬“、”重“……隐隐感觉,我们传统理念中的”尊重“,更多是自下向上的:对长辈,因为辈份高,需要”敬“;对老师,因为学识渊博,需要”尊“;对于领导,因为职级高,需要”重”。而代表“尊重”的图像也多是这样的:
我们的“尊重”似乎都带着功利性,那我们要怎么去”尊重“自己、”尊重“(无关系的)他人、”尊重”孩子?这些与我们没有辈份关系,没有明显学识差异,没有从属关系的人。而“尊“、”敬“、”重“又似乎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于是,我又再百度了一下“尊重”的英文表述——Respect,仿佛一切都豁然开朗:spect = look/see,表示"看",re,表示”回、再“。所谓”尊重“,简而化之,不就是”看见,并且一而再地看着“嘛,它不带有任何的前提条件,也没有设置指定的范围;不存在什么辈份、学识、级别的区别,可以指向任何人。尊重自己,就是要“看到“自己;尊重他人,就是要”看到“他人;尊重孩子,就是要”看到“孩子呀!
回看我们的教育,真的对了吗?反省我们自己,真的学会“尊重“了吗?我们眼里有长辈,但有我们的伴侣和孩子吗?学生眼里有老师,老师眼里有学生吗?下属眼里有上级,领导眼里有职员吗?我们的眼里有那些,社会地位不如我们、经济条件不如我们、能力水平不如我们……甚至只是偶然间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吗?
尊重不是一种态度,而应该是一种行为修养。学习尊重,就是要学会“看”人。有人说,我当然会“看”了!可是,我们的眼里带着很多的“选择”,我们会这么看:
也会这么看
这么看
这么看
这么看
这些表情也许并不出现在我们的脸上,而是印在我们心里,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形容得太贴切了!
我们都爱极了孩子的眼睛,那不带任何判断与选择的眼神,那无限包容与纯净的眼神……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也许,我们应该向孩子去学习如何“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