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刘家琦先生对《拆掉思维的墙》的解读,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心智模式”的解读。所谓的“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心智模式”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生的局限不在于世界的边界,而在于我们思维里的墙,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在思想成面上,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想法对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有一个积极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有一天你下班之后,老板突然打了个电话过来,公司临时有工作,要你赶紧过去加班。这个时候你的想法是极其不情愿的,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叫别人过去?但是最后你又不得不过去继续加班,并且带着一股子怨气来到公司,老板看到你这个样子心里肯定对你没有了好的评价。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想法:老板能够在需要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我,而不是别人,证明我还是在老板心里有点印象的。于是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公司加班,老板看到你的工作状态,自然也会高看你一眼。
其次,我们要努力进入“掌控者状态”中,而不要沉溺于“受害者模式”。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受害者模式”。什么是“受害者状态”呢?我简单的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比如小孩子考试不及格,他觉得不是自己不好好学,而是老师讲得不好;大人有时候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昨天任务太多,太累了;比如有些女孩子知道自己假装可怜无助,就会有男生来主动帮忙,结果是自己只会懒惰、撒娇,一旦没人帮自己解决问题,就会怨恨整个世界不来救她。这样你就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受害者的角度之中,所有一切的错误,失败,不顺心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和自己没有关系,把自己撇的清清楚楚,然后心安理得的接受,这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交予给了别人决定,陷入一个自欺欺人的境地。而“掌控者状态”则恰好相反。在面对不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不抱怨、不推诿、不妥协,掌控自己的生命,努力解决问题,就能够掌控生活中的不如意,做到真正的快乐,掌控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