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获得幸福,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但幸福的感觉强度因人而异,有的人感觉特别幸福,有的人感觉一般性幸福。
差异来自哪里?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大量获得幸福的途径,从中归类出获得幸福的三种生活模式。
这三种模式依幸福状态评价从低到高是;及时享乐,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
及时享乐,就是通过简单的感官满足获得幸福。比如不愁吃不愁穿了,每天大鱼大肉就是幸福,有了钱了把奥迪换成路虎就是幸福。
做有意义的事情获得幸福,实际上就是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别人认同,这种幸福的强度高于前者。
第三是做喜欢做的事情。明明有自己的专业或工作,非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做自己内心喜欢的事,专心投入,忘掉时间,忘掉自我,这种幸福感最强烈和持久。
三种幸福模式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如果一个人的三种幸福方式都很高,那他就是一个完满型的人;如果三种方式都不高,那他就属于空无型的人,其幸福感也最低。
相比于那些只追求快乐的人,追求意义和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常常体会到更高的幸福感水平。而且,后两种不仅自身有更高的幸福感,还能带动身边的亲密他人提升幸福感。
为什么不同的幸福模式为何会带来不同的幸福体验呢?
这是因为即时快乐所带来的幸福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们会对其追求快乐的行为习惯化,比如吃鸡腿,第一次吃会觉得特别开心,而第二次吃时就不会那么开心了;此外,人们对快乐的期望也变得越来越高,可能第一次吃鸡腿会很开心,而再想获得同样的开心程度,大概就得吃小龙虾了!
此外,及时快乐方式有时也会导致人们参与纯粹享乐甚至适应不良的行为来获得即时满足(例如网瘾、赌博)。
相比之下,意义和投入模式会引导人们从事更积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有助于人们建构更多的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资源。因此,虽然都说幸福,但心理健康状态显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建议,当自己还在初级生活阶段时,可用及时享乐方式让自己获得幸福,这是对自己努力的奖赏。当人生站在一定高度时,就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幸福感会大增。当你已出人头地的时候,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你的幸福感一定顶格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