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久前,在今日头条上看过一个泰国某学校做的关于“理解孩子”方面的实验。
几位妈妈们分别在不同时间,像往常一样在幼儿园大厅接孩子放学,但是等所有人走光,却仍然没见到自己孩子的出现,妈妈们的心十分焦急,忐忑不安。
不久后,孩子终于出现在他们眼前,但妈妈们发现,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孩子的身上竟染满了脏兮的泥土。
孩子满带笑容走出向妈妈,而妈妈却因为孩子脏兮兮的一身,将他们推开,并连忙指责孩子竟在学校打闹弄成这样。
妈妈们一脸严肃,孩子沉默不语,却脸带笑容。
就在妈妈要再次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另一边墙上的电视荧幕出现了名为“今日好学生”录影,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出现在其中。
视频中,一位年迈的老爷爷,用推车清理盆栽的时候,人连同车子不小心摔倒在泥泞的地上,车上的东西翻倒在地,他想起身捡捡起盆栽,却非常不容易。
视频看到一半的时候,泪点低的人会开始掉泪。
那位孩子正好放学经过此处,见到老爷爷有困难,便跑向了老爷爷身旁,和他一同把摔落的盆栽捡起,身上于是染满了淤泥。
明白事情经过的妈妈们,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她们欣慰地露出笑脸,并连
忙抱紧自己的孩子,眼里充满了感动而骄傲的泪水。
从这个实验来看,我们多数所谓的大人,在看到自己孩子“满身泥泞”,作出的第一反应不是询问孩子是否摔倒,有没有受伤,而是质疑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弄得“满身脏兮兮”。
我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想当然去指责别人的错误,却不曾去了解到底发生什么事。
在日常待人处事的时候,大多数人也很容易会像实验里的妈妈们一样,不知觉掉进惯性的思维陷阱。如果录影没有及时放出,妈妈们的态度,一定是不停地加以指责孩子的错误。
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或是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我们总会习惯性地逗留在自己的视角内,满以为自己很了解当前的状况,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角度去指点责怪他人,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02.
上周和朋友在一家寿司店吃饭,由于当时正值晚餐高峰,店里的人比较多,等位等了将近15分钟后,我们选择了一处角落的卡座,但桌面未来得及收拾清理。
我手势示意了一位服务员,让他赶紧过来收拾。他举手向我表达知道以后,匆忙赶往出菜口,继续为另一位顾客送餐。一股莫名的冷落感袭向我们。
在等待了约莫5分钟后,凌乱的桌面依旧没人过来清理,我心里开始不耐烦起来,低声朝着附近的另一服务生喊:“哎,帅哥,可以帮我们先收拾吗?好让我们点餐。”
这位服务员态度也似乎有点不耐烦,神情像极想要对我大骂:“您再等等吧,我们在忙,马上了!”
我和朋友都被这位服务员的态度“折服”,朋友连忙吐槽起来:“这什么态度,明明手上,连桌子都不收一下,没看到我们要点餐吗。”
那位服务员的经过,再一次忽视了我们的存在,我的耐心变为零,也实在忍不下去,对他低声指责呵斥:“我们都等了这么久了,桌子到底还收不收,不收我们走了。”
听到我的呵斥,旁边另一名服务员赶忙跑过来,向我们解释由于客人太多,人手一时不足,他们必须得按顺序为进店的顾客清理餐后的桌面和送餐,给我们造成不便实在不好意思。
这番温柔的体谅,来得有点意外,我和朋友心里那股怨气一点点被浇灭,我俩尴尬得只能以“好”来回应。
环顾四周,的确是有好几桌也都在等着收拾,而且他们是和我们一同进来,区别于我们的态度,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等候着,以最大的耐心给予理解。店里的所有服务员都忙得不可开交,近乎连走路都带着喘气声。
我意识到,急性子似乎让我和朋友成了这家店的“罪人”。
我得承认,当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在这里消费,就应该获得满意的服务,然而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私的。
03.
嘴上的指责确实给我的内心带来了不少优越感,但却给对方造成了自尊层面的伤害。
尽管后面还是顺利就餐,但我暗自羞愧,生怕那位被我呵斥的服务员的双眼正盯着我。突然发现,自己刚才认为占据的所谓消费优越感,在他人眼里不过是一种肤浅而不成熟的表现。
亦舒说,一个人越是成熟,就会越发现可以责怪的人越少。因为人人都会有说不出的难处。
身为局外人,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事情的表象,其真相往往隐于背后而不被理解。
许多场合里的指责抱怨,其实不过是一场由“自娱自乐”而产生的的自以为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