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王老师去吃饭的时候,看到外面下雨了。我就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我上次用了一把家里新的伞,那把伞很难收,需要很大的力气,然后我在收伞的时候,大拇指被伞割伤流血了,但是用薰衣草精油处理了一下伤口,也不痛,伤口愈合的很快。第二天就没啥事了。
过了几天后,我妈回来的时候,问我她的粉红色的伞去哪了,我说忘记在学习的地方,我的朋友帮我收好了,我下次去拿回来。
然后我妈就说了我,怎么老弄不见东西。我对她说这种话,已经没什么情绪了。
既然提到伞这件事,我就提起,我用那把蓝色的伞很难收起来,我手被刮伤了,你用的时候小心点。
我没想到我这么好的发心,提醒她小心别受伤。换来的是一句这样的话:
怎么那么蠢,把伞放在地上,借力把它压下去就好了,怎么会那么蠢把自己弄伤?(在我看来,她的语气不是很善意,声音很大,表情很鄙视)
当时有一点不舒服,但是很冷静的再解释了一下,伞比较难收,质量不太好,我手上拿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弄伤了。
然后她还是跟我说事,教我怎么收伞,并表示自己不会这么蠢。
我今天和王老师说起这件事,他很震惊,我妈妈还在这样跟我说话,并提出了一个我从没想过的问题。
王老师说用三元思维的行为,认知,理念的框架去看这件事。第一,行为层,她会这么和你说话,是因为你一直允许她这么对你,你自己没有觉察到她语言的不合适,可能你也麻木了,被这样对待习惯了。
第二,这是她一贯的语言模式,从她的认知层面来看,她认为女儿不应该犯这种小错,她认为我的女儿应该是完美的。可是她的认知和现实有落差的,没有人不犯错,不受伤的,她觉得她只是在教你下次不要受伤了,这种小事不要再掉链子了,她并没有没有意识和觉察到这样的语言给女儿带来的伤害。她这些“认为”和“觉得”都是她的认知。
第三,理念层来看,妈妈这么说话,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是来自她自己的不安全感吗?她的需求是什么?她需要被看到什么?
我看到她的理念是只有用这样的指责的语言对待我,去掌控我,才可以让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掉链子,做到最好,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社会的认可,让女儿变得更好,生活的更幸福。只有这样的掌控才能让她获得安全感,满足她被认可,被理解,被爱的需求。
那么如果我起了情绪,我不舒服,我的理念层是什么,我也要去用觉察术问自己是什么样的内在原因让她的话激起我的情绪?我要怎么去正向和她沟通让她有所觉察?
我需要先正向理解她,告诉妈妈我的发心,表达我的感受,在她认知层面去帮她区分,她认为的应该是与现实不符合的。
我可以心平气和,温柔坚定的和她说:妈妈,我知道你这么回应我是在表达你的关心,你担心我受伤了。你在教我怎么做好这件事。但是妈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表达方式,你说我很蠢,我觉得这件事和蠢没有任何关系,你这么说是我让我很难受,是对我有伤害的。难道你的生活中,你从小到大有没有受过伤吗?不小心没做好一件事,受伤了就等于很蠢吗?(发问区分)
其实我和你说这把伞的事情的发心是善意的提醒你,关心你,在用这把伞的时候不要受伤了。可是为什么换来的是:你很蠢,连这点小事都没有做好。
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让妈妈停止语言上一贯的伤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问区分,让她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觉察,帮她看到自己的认知层面的不合理性,慢慢影响她的理念层。
当你遇到一件事,或者有人对你散发负面情绪的时候,请先分散你的情绪,在你的理性脑里构建一个 对方和你的对这件事的 行为 认知 理念 的三角思维模型。
三步看见术
(身)看见行为:有什么情绪和反应?
(脑)看见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因为什么认知?(我认为-他应该)产生了认知与现实的冲突
(心)看见理念:认知背后,是什么样的理念,信念和模式?
当你去构建这个模型的时候,你的情绪会被转移,因为人的大脑一旦在这个逻辑有框架的工具下去思考,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了,并且还能这种情况下一眼看到事情的本质,这就是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