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敬平《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
这是一本面对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作者希望达到的目的有六个:
1、可以让欧阳修活过来,而不是单调乏味的《醉翁亭记》的作者;
2、帮助梦想“草根逆袭”的年轻人,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方法论;
3、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所启发;
4、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人挂在嘴边的“文人士大夫”究竟是什么样子;
5、作为宋代文学的入门书;
6、作为理解宋代历史的导读手册;
卷一 登场:又穷又丑又落魄
欧阳修四岁丧父,靠叔叔的接济,靠母亲给人缝缝补补,兄妹两跌跌撞撞长大成人。
《宋史》中著名的“欧母划荻”的故事,说的是欧阳修妈妈小时候拿着一根芦苇在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读书的事情。
大宋王朝,一对文韬武略的奇才,文是欧阳修,武是范仲淹。欧阳修的政治理想、从政风格都有浓厚的范大哥的影子。
后来“庆历新政”虎头蛇尾,范仲淹请求外放,写作《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欧阳修呢,同样被贬到安徽滁州,写了一篇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留下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卷二 风流岁月:政治家
欧阳修做过“谏官”。“谏官”跟“御史”都类似纪检监察的官职。不同的是,御史监督的是文武百官;谏官负责对皇帝说不。
范仲淹、欧阳修给宋代士大夫带了好头,宋朝士大夫开始崇尚名节,争做君子。名节是什么,是忠君报国,是礼义廉耻。
早期,欧阳修锋芒毕露。后来,欧阳修掩去了往日的锋芒,在文教领域有做作为。最有成就的就是,接受皇帝的委托,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录取了苏东坡他们这帮晚辈后生。
欧阳修的一生,论文学天才,不如他的学生苏东坡,论政治才能,不如他的晚辈王安石,论私德操守,不如司马光。
卷三 人生败笔:欧阳不修
《醉翁亭记》流传千古的秘密,不仅仅是文字的漂亮,还在于其蕴含的思想,儒家经典的快乐思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卷四 一代文宗:人正词不正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人,欧阳修赞同古文运动,不拘泥于形式,文从字顺即可,即便使用口语也行。
欧阳修正在改变文风,批改卷子的时候,看到一篇可以得第一名的文章,后来觉得这篇文章是他的门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原定的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后来发现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本来苏轼有机会成为状元的。
欧阳修在私底下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新五代史》,挤进了二十四史。后来又主持编写了《新唐书》。奠定了欧阳修作为历史学家的地位。
歌妓和文人,在宋朝是一对绝配。文人负责填词,歌妓负责传唱。司马光一生,作风过硬,清清白白没有异议。欧阳修倒是一个风花雪月的人,喜欢写男女关系的词,喜欢跟歌妓饮宴。
卷五 致逝者
重感情、讲义气,也是欧阳修性格中非常鲜明的特点。从他与范仲淹、梅尧臣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来。与范仲淹范大哥的交往是志同道合的“圣贤之交”。他与“大宋第一诗人”梅尧臣的交往,一贵一贱,身份地位差别很大,是情投意合的“君子之交”。
欧阳修一生,交友广泛,仅仅墓志铭,他就帮别人写过一百多篇。
比他大十八岁的范仲淹,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他敬他爱他挺他;
比他小三十岁的苏东坡,一生执弟子之礼,恭敬有加,感恩戴德;
比他小十四岁的王安石,到了晚年,差不多是政治上的敌人;
卷六 文学家们:恩师门生故旧
晏殊对他:俯视,瞧不起
晏殊,是一代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他的词。
欧阳修年轻时,敢作敢为,急于建功立业。相比晏殊一生的自律精神,富贵气象,闲雅境界,欧阳修显得放浪、鄙俗、莽撞。
这跟他们的人生际遇差别实在太大有关。晏殊老师少年得志,从容诚实。欧阳同学少年穷困,心机重重。
王安石对他:平视,我有我的梦
王安石虽然也是感恩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感激归感激,在与欧阳修的交往中,王同学始终很淡定,很矜持,很有分寸。
欧阳修死后,身为当朝宰相的王安石写了一篇祭文,对欧阳修在学术上、政治上的贡献,给与高度评价,认为他从政四十年,知道进退,保住了晚节。
苏轼对他:仰视,感恩戴德
欧阳修对晚辈后生爱才如命,提携后进,是一代宗师。
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虽无好成绩,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却都高中榜首。日后三苏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卷七 谢幕:最后十四个月
欧阳修是一个志在圣贤的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也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写入历史。在最后的一段时间,急流勇退,保住晚节。
他这一生,享受过荣华富贵,也尝尽人世心酸。
他这一生,多数时候是焦虑的。
他这一生,大半辈子为钱所苦。
他这一生,经历太多的生死。
读完该书,一个欧阳修的形象活脱脱在脑海里,这个一代宗师也是世俗的、通人情的。对儒吏结合的文人士大夫这类群体,对群星璀璨的北宋,都有了多一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