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宅了好多天的肥宅大学生今天出门活动了。临时想看电影在开场前20分钟买了票走出门,一个人看电影也要买两张票就是这么任性(买错场次emmm心疼自己)
看电影看的究竟是什么? 剧情?气氛?热闹?今天我有了新的G点,不时的剧情小高潮,音乐的激昂,经典的对白。一股暖流从脚底涌上头顶的舒爽感。是了这是部好电影!(就是这么粗浅)
今天看的这部片子叫银河补习班影片开始一直没能理解为什么片名会取这样的名字,后来才反映过来。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电影赏析也没正儿八经的写过几篇的人。这部片让我受益良多想了很多东西迫不及待的想要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虽然不会有人看)
这也不是一篇正儿八经的影评没那能力。本来想写完再看看豆瓣上的影评做些补充,算了都是各种刁钻的角度批。我就关注不专业的我自己看到的部分的好了
影片的一开始由邓超饰演的父亲(姑且称他为马爸爸)形象一波三折反差很大,从闪闪发光的火炬手和大桥设计师突变成让大桥说没就没的魔法师,落差和形象也很符合邓超在我心中的戏剧形象。在这个时候,小马已经是经被老师奚落被同学嘲讽的缺根弦了。
而后父亲入狱7年,小马在这种不友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慢慢成长。7年后父子再相见确是小马将被教导主任开除学籍之时。
性格源于家庭
电影中反复出现桥这个意象,父亲设计的桥塌了但是心中的桥没有塌,而在幼时的小马心中的桥梁正在形成的时候,也是遇上了有人去串改参数,去恶意的践踏了几脚,如此这般一个孩子又怎么能建起一个健全的桥呢,又怎么能不自卑呢?
倘若说从小开始就在妈妈不信任,老师嘲讽,同学奚落的环境中度过,所谓现状班级垫底,不爱学习,眼里没光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吧。在片中妈妈的分量不多,可以说是一个控制型的妈妈,时常通过谩骂等手段打压孩子,很明显的反衬了父亲。假如说一个小孩在外受了委屈不被理解,回到家里是希望能得够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去维护心底的最后一份坚强,片中母亲却不然,反而用贬低的话语“你是个废物,缺根筋 ”打破了心底最后那一处防线,却还妄想着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淘汰。假如没有意外,这样原生家庭的烙印大概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吧
兴趣教育?传统教育?
教育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给中小学生减负最后还是做作业到11点,还是那么多补习班课外辅导。其实我还挺向往电影中父亲给的那种教育,培养孩子兴趣和学习能力。不用写大量的作业,大量的反复。不过个人觉得,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最符合也是大多数中下阶级家庭子弟的唯一选择。不提经济物质条件是否支持,大多数的家庭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句玩笑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就拿我家庭举例,同天下的父亲一样,我的父亲很伟大也真正的为我们好,但是出于不同的成长背景,经历学识,在教育理念上和我有着很大的出入。或许也是因为身为一个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想法太过理想。我不是很反对注重分数这点,毕竟中国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十分大。完全的寓教于乐,培养兴趣也不是很现实。但在培养兴趣这一点我是主张有条件就尝试的。今天5年级的堂弟来家里做客,顺手玩了一下家里之前的破吉他,我爸爸对我们说出了这样的话:“赶紧趁早让他玩一下,等现在玩腻了以后长大了就不会再碰这个浪费时间了” 虽然因为我家里兄弟两个都在高中的时候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精力在吉他上并且最后没能坚持下来,所以父亲会有这样的惊人之言我也能理解。但是个人实在不能苟同这种从小去磨灭一个儿童的兴趣这种事。
有人说理想的工作事少钱多离家近。
换一种说法理想的工作应该满足这样三个条件1符合兴趣2擅长3报酬高。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没办法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能从事擅长的报酬足够的就已经很幸运了,通过业余生活去满足自己的兴趣,去实现个人的欲。也算是我心中的个人实现了吧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找靶子
有的人从小就知道who am i wanna be,找到了靶子再拉弓。
大多数人把箭射出去了,射到什么靶子就是什么靶子。只能说一句哪有什么梦想,只是生活所迫。
电影所用的理想主义表达,有那么一丝丝鸡汤,箭靶子确实很重要,有的人过了年纪找到它只能悔恨时光蹉跎,有的人二三十岁找到它还能再奋力一搏,有的人年轻的时候就找到它,可以用力拉弓,用心去射出那一箭。但有的人或许终生都找不到它。
拉弓
拉弓是必然的,多去经历在红尘中边拉弓边找自己的靶子。直到有一刻看到那一束光,让你知道,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及时找到自己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