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刚下过雨的天气格外凉爽,清晨七点多钟,我和同事相约坐公交到城关西韩楼村去扶贫。先乘3路车到张营街十字路口,然后往北徒步四公里,到了大队部。领取相关资料后,扶贫专干常女士带领我们走村入户,逐一登门核对信息。
我结对帮扶的这个家庭,共有两口人,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
在常女士的引导下,踏着雨后泥泞小路,我们走进西王寨韩楼自然村。正是初夏时节,一眼望去,村子里,到处绿意盎然,池边沟畔,树木的叶子绿得发亮,野草也在旺盛生长,一户人家院墙上缠绕着丝瓜的藤蔓。真是满目青翠!同伴在前面走,我慢悠悠地走在后面,想细细地欣赏田园风光。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了这家门前。人不在家,大门锁着,常女士让我们稍等。不一会,从东边由远而近,走来一位头发花白,身形瘦小的老婆婆,常女士对我说:“就是她,这家的”。我走上前去,迎面叫了一声“大娘”,她热情地拉住我的手,一同走进院子。
这是个农家小院,座北朝南三间堂屋,东厢房是两间低矮的灶屋,西边是红砖砌起的围墙,也并不高大, 院子西边的墙根下放着一些闲置的农具,北墙边散落着几许干枯的柴草。进了堂屋,正对屋门放一张小床,大娘招呼我坐下,她又忙着去倒茶,我拉她坐下说:“不用了,我不渴“。心里想:我是来“扶贫”的,怎能给人家添麻烦?
大娘拿来一个小板凳放在门边,面向我坐了下来。我与大娘寒喧几句,随即引入正题。我问道:您家几口人?几亩地?有劳力多少?平时的经济来源是什么?生活上花费靠什么?享受低保吗?知道351和180吗?……大娘一一作答,神色越来越凝重。我看到她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搓着两只手,似乎对自己家的窘境很难为情,很无奈。我又问:那么今后有什么打算呢?有挣钱的门路吗?……她叹气道:“有啥办法呢,我今年七十八了,身体也不好,老伴也七十六了,有腰疼病,不能负重。”我听了心里沉甸甸的,拍拍她的手背,告诉她,我今后会常来的。我把手机号码写在一张纸上交给她,同时也记下了她家的号码,准备与大娘告辞。
走出村子,时近正午,微凉的风吹在脸上,我感觉眼晴痒痒的,用手轻揉,发觉眼眶都是湿湿的。水泥路两旁生长着高大的杨树,树叶婆娑,好像在对我诉说,世代农人的艰辛与遭际。
曰光透过薄云照射大地,我擦拭迷离的泪眼,告诉自己:现在正是个好时代,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扶贫路上我不孤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曙光在前,脱贫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