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林专栏
卢小林,长安区第九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九年。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教育格言:坚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福的,也是满足的。2017年被评为长安区优秀教师,2019年被授予西安市长安区教学能手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长安区第九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长期的一线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叙事、调查报告有十多篇,在西安市优秀教学成果征集中获奖。
我读《教师的价值》
长安九中 卢小林
《教师的价值》是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毕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一位从教55年教龄老师的真实生命体验,是一位草根教师最朴素朴实的语文教学理论的总结。
经常有同行们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我也深有体会,有时候觉得很迷茫,越卖力的教书越感觉有一种无力感。“教学”两个字该如何解读呢?从钱梦龙先生的《教师的价值》中我读出了答案,体会到了作为教师应该有的价值。钱梦龙先生提出并践行了一生的“语文导读法”仿佛一缕透过云层的阳光让我在迷惘中看到了希望。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也被写入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主”中的两主已经是教师教学的标准。
关于“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三主”之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师教学的前提。
这一论述在培训学习的专家口中经常听到,理论讲述非常到位,但是至今我没有听到一位专家能像钱梦龙先生那样将“学生为主体”解读的那么具体,那么有操作性。现代教师缺的并不是理论,理论太多了,而是操作层面的抓手。因此钱梦龙在“三主”教学操作层面提出了“三式,即“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其中“自读式”是对“学生为主体”的操作层面的解读。自读是确定学生为主体的前提,学生只有经过自主阅读的过程,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为此钱梦龙先生有一套完整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训练步骤。每一步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格,于是就有了阅读的“格” ,严而有格的阅读训练,就是使学生一打开文本,就知道按照怎样的“规格”去读。钱先生设计了“自读五格”:1.认读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学生通过认读,对课文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同时积累生字、新词,并借助词典理解它们在课文语境中的含义。感知是阅读者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往往经由某种捷径而不是按照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即一种语言感觉。而这种认读感知的能力是在自己不断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不能代劳。因此阅读教学从起步开始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为主体”。2.辨体解题。辨体,就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特点的正确辨别。不同体裁的文章,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解题,就是解析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是文章内容主旨高度凝炼的概括,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文章内容主旨的过程。3.定向问答。这是种思维活动有明确指向的自向自答,要求学生就课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审视;“怎样”是对文章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的探究;“为什么”是对作者构思意图和思路的揣摩。三者依次排列,依次自问自答,形成从内容到形式的较为全面的认识。4.深思质疑。学生经过以上步骤,能较为全面认识文章,但还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深思质疑是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深思”和“质疑”互为因果,唯有“深思”才能提出疑问;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深思质疑是学生经历读书长进的过程。5.复述整理。复述就是回忆、概述文章内容、主旨、形式等等,从已知中筛选最主要的信息。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零星的体会再从头梳理一遍,成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清晰化。复述整理标志着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的结束。这一连串的步骤构成了阅读“由表及里、由里反表,表里反复”的基本动作。这是阅读教学起步阶段可以用到的最实在的操作方式。
“三主”语文导读法的第二主“教师为主导”,对应“三式”的第二式“教读式”。“教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读”。“教读”与“自读”结合进行。教师的“教读”,必然有一从“扶”到“放”的过程。
教读的原则:能级相应与适度超前。钱先生为了准确把握“扶”和“放”的度,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读能力划分面个阶段,即四个“能级”:
第1能级(依赖阶段):学生不具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心理准备。
第2能级(半依赖阶段):学生开始有摆脱依赖的倾向,并能独立完成一部分比较容易入手的自学课题。
第3能级(准自主阶段):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基本上能独立阅读,但在遇到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时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第4能级(自主阶段):学生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进入了“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导读的终极目标:不需要教。
对于处于依赖阶段的学生,指导要具体,要多示范,多扶翼、多鼓励,多提启发性问题,帮学生尽快入门,当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了提高,教学要调整教学策略,增加难度,把握好度,做到“适度超前”,也就是“跳一跳,摘果子”,有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教读的基本方法:随机指点。由学生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点拨让学生“开窍”即可。
教读的策略:为学生铺设上升的台阶。这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引导学生走入深入思考。
第二式“教读式”,重在于教,教方法,铺上上升台阶。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立场出发,发现阅读中的问题,从文本出发,研读文本,不能依赖他人研究成果,教师首先要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指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再到无疑,整个过程不能代替,注重学习过程。
“三主”教学理念的第三主“训练为主线”,就是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练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是教师导的体现,是教师以学生问题为基础铺垫的层层台阶,是将课堂引向深入的必要手段。
而“三式”中的第三式是“复读式”,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比较、思考,温习旧课获得单篇阅读时不可能获得的新认识。这种形式的课与“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相类,是整合教学的必要教学课型。
从《教师的价值》这本书中,我真正理解教师的价值所在。教师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的人,而是不是教书匠;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人,而是机械的传授知识的人;是因势引导的人,而不是牵引学生的人;是激励学生积累成就感的人,而不是打击学生积累挫败感的人;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是心中有法的人,而不是任性随意指点的人;是学生为主体的坚定实践者,而不是见难就收的失败者。
暑期有幸读到这本书,今年刚好又要接一批七年级的新生,正是我实践语文导读法的最佳时机,语文导读法是结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理论,深浅程度依学情而定,不盲目拔高,点拨具有针对性。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采用教学解读的形式,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解读,是一种目中有学生的解读,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解读。在实践语文导读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学生能自主学习的一定要让学生学,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学生解决,回答不了的教师引导回答,点到为止,让学生动脑思考。
2.关注差生,这个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容易掉队,一定要做到“扶”到位,逐步树立学习自信。
3.不受外界干扰,课堂的改变特别是自读课可能会引起领导或他人的误解,认为课堂上为什么老师不讲,要让学生学习等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能顶住压力,避免失败。
4.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扩充课外阅读,让学生形成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奠定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