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电商江湖风起云涌,巨头林立。天猫是目前国内最大的B2C电商平台,毫无疑问。而京东一直充当追赶但是叫嚣5年必超天猫的角色,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彼此之间会有一些相互诋毁,但是格局没变,基本就是这样的。B2C老三就是目前的唯品会了,几大巨头基本分割了国内B2C线上的大半市场,其余的小弟就是喝喝汤的下场了。
本篇不是分析当前的格局,有大量的数据各位可以去参考,今天我们从模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两种模式谁能走得更远。总所周知阿里系的天猫一直以来就是以平台模式运行的,而以京东为代表的其他电商,都是以自采为主的大渠道商。所以坊间戏言:马云是线上最大的房东,而刘强东是线上最大的品牌全国总代理。不一样的模式造就了双方不一样的身份定位。
双方的模式之争,主要可以从五个角度来分析优劣,分别是品牌积极性、产品监控程度、现金流压力、货流自主程度、售后风险管理五个方面,这也是一般消费者能够体会到的几大角度。
第一:品牌积极性;这一个层面来说,京东是没有天猫有优势的,具体可以参考很多在双十一大促期间爆出的京东锁定后台事件。也就是说品牌很多时候会和京东有一定的摩擦,原因很简单,京东夹在消费者和品牌商之间,例外都不是人。对于品牌商而言,他需要不断地引来流量为品牌提高曝光度和销量,尽到一个代理商的责任;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不断管控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所以需要不断压低品牌商的出厂价。矛盾的主体双方都尽可能地向京东施压,以获得对自己的利好,而京东又只能从中调停尽可能不厚此薄彼。天猫方面就灵活多了,一切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不参与商品运营所以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品牌商之间的手中,这样品牌商和天猫的矛盾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不同品牌的定价遵循自己的成本,消费者也有足够的价格选择空间。所以说,基本上品牌商更愿意前往天猫去开店。
第二:产品监控程度;产品的监控这一点,相对来说京东比天猫更有优势了。京东主要做的是自营,虽然坊间传闻说自营其实包括了京东出租货仓和物流,并不全是采购的,但是至少比脱离平台要更有监控力度。而天猫的纯平台运营,产品没有一件是来自天猫自己的采购,所以对于产品的监控就弱势了很多。价格体系、质量体系、定制体系都无法直接监控到,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消费者在买到小品牌商的劣质商品后,大骂天猫是假货平台马云是假货王的情况。产品监控这一个角度,京东相比天猫有更多的自由度和信任度,京东自己的采购肯定不会坑一把刘强东,除非这个采购不满奶茶被泡。开个玩笑!由此可以看出,产品上京东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现金流压力;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马云占了大优势,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全世界控股公司了。双方的模式上,自我采购必然要向品牌商压货,这就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加上大面积建设物流仓库,都是资金投入。但是平台模式可以说毫无资金压力,品牌商想上就上,从一开始就需要向天猫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假设一个品牌平均需要缴纳10万的保证金,天猫卖家大致在18万家左右,这样平台的固定保证金就是180个亿,其他的各种费用,也难怪天猫为什么会年年超过分析师预期了。现金流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命脉,没有现金流的支撑要么产品生产不出来了,要么贷款还不上了,公司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所以这一点,老马完胜老刘了。
第四:货流自主程度;货流包含了货物和物流的意义,前面说了京东是自采商和自建货仓,所以在货物的调配和物流运输上,享受了极大的自主性。而天猫方面都是品牌商自己从自己的仓库发货,物流这一块就不可能解决核心的距离问题。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是品牌商自己管理,小品牌商难免出现以次充好的可能。所以这一角度,京东又一次完胜了天猫。
第五:售后风险管理;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就会牵扯到售后的介入。这一块双方其实不相伯仲,因为京东是自营对于客户的意见也许非常重视,但是毕竟属于产品的外行,能做的就是安抚客户同时及时解决客户的产品问题。但是天猫的商家就不一样了,直接找到的是商家处理,对于产品更懂,而且能提出不一样的产品建议。这是对于产品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京东自营说白了就是自己做裁判和运动员,如果客户对于产品的负面反馈太多,其实是可以限制起来的,就跟刘强东说解决假货就是一个程序员搞定的事情一样,估计京东不少问题就是这么被掩盖的。但是天猫理论上不可能为了偏袒某一个商家而在系统底层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商家就会注意维系好产品和客户的关系,相对来说产品本身问题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解决。
总结
分析来看,京东的模式更具备供应链后端的优势,而天猫更具备供应链前端的优势。前端的入驻、活动等,天猫做得比京东更好,而后端的服务,京东做得比天猫好,就看未来消费者以及市场到底是注重前端优势还是后端优势。一般来说后端优势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的需求,而前端优势往往用于开疆拓土的方式。但是公众号(臻汇选1858)商城是采用的加盟与自采双向模式,同时具备前端优势和后端优势,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消费者。
但是要说究竟谁走得远,其实平台的诞生,本来就是市场的分散和不信任导致的。与其分析哪个平台走得远,不如期待每一家品牌商都能自主做好线上的营销,让消费者不依赖任何平台也能买到想要的产品是最好的。不需要被任何平台从中加价,更不需要渠道商的强推,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最实惠的产品,才是消费者真心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