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潜移默化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是,你真的会沟通吗?以下场景相信你并不陌生: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同事对同事:“工作是安排给你的,怎么又丢给我?”
老师对学生:“你为什么总是不完成作业!”
丈夫对妻子:“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这些语言暴力使人们之间僵硬、隔阂、冷漠。幸运的是上帝送来了一位非暴力天使!他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1984年,他成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把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非暴力沟通》。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作者发现,因为我们常被暴力的情绪掌控,日常交流中,我们喜欢道德评判,在工作上,如果领导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我的同事就是“粗心大意”;我们还喜欢进行比较,喜欢和同事比较工作时长和薪酬高低;我们常回避责任,抱怨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却又不得不做;最后是强人所难,比如父母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后来,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使我们了解并看到彼此的需求,打开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它,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它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帮助,它的运用非常简单,就是将四个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
首先,对于观察是仔细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结果,不带有情绪和评判,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其次,表达感受,只有更清楚地表达感受,才使沟通更为顺畅,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第三,说出需求,一个人如果生气一定是他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批评和指责往往暗含着期待。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往往会得到积极的回应。最后,请求帮助,将我们希望他人做什么,具体详细的提出,只有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回应。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在一个紧急项目推进过程中,我负责一个核心版块,作为链接的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当时间过半的时候,领导发现我并没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显然,他因为着急非常生气:“工作不积极,我怎么相信你可以把工作做好!”,面对指责,我非常委屈,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觉得领导不可理喻并据理力争,将原因罗列七八条,但我知道这样是在回避责任,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没有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是寻找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此刻我的需求是解释清楚并重新得到领导的认可。
于是,我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第一步,讲述事实:“领导,我看到你因为我的工作进度缓慢而非常生气并指责了我”,描述这样一个事实,并没有加入我对领导的评判。第二步,说出感受:“我觉得特别的委屈和难过”。第三步,讲原因:“因为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延伸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提前预案,将会在后续工作中避免很多阻碍,提高整个项目的工作效率,有可能比预期更早完成”。第四步,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我希望你能够信任我,一定可以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当我说完,领导态度立刻缓和,并邀请我坐下来,详细咨询相关问题,和我一起探讨,提供建议和帮助。后来的工作总结大会上,领导在这个项目中对我大大赞扬,夸我爱思考,可我知道,这是沟通的魅力,因为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不仅让领导没有觉得我在狡辩,还得到了他的指导和帮助,顺利解决工作问题。
人非圣贤,在有情绪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指责、挖苦、嘲笑他人,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运用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真诚地倾听、反馈,详细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在美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这个公式抄在手上,每当需要开口说话时,就会打开看,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沟通钥匙,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