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现实
标签(空格分隔): 心理学 辩证 曾奇峰
[TOC]
基本观点
-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只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 我们都是人,我们都要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
没有感情,会被“饿”死;
感情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缓慢奢侈
- 精神分析的好处:使你了解你自己,使你活的缓慢而从容。
- 游荡的幽灵:不满。出现在各个方面:面容、皮肤、身材、学历、知识、性格、财富、地位、声誉、环境等等。人们常常被自己的不满所打到。
- 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斗争,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 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婴儿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地造物主的不敬。
孩子学步的启示
- 先站稳,然后才向前迈步。第一步不是为了走稳,而是为了摔倒。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再一次又一次的站稳,直到不容易摔倒。(并不会因为摔倒而对自己不满)
- 成人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种,学会了因为自己的一些很小不足就折腾自己。站稳都成问题。谈不上向前迈步。
- 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外界的攻击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人的两种分类
- 在出门之前先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顿,然后垂头丧气。心理医生感兴趣的是“他们怎么变得对自己如此苛刻的”
- 在出门之前把自己猛吹一顿。“我如果想要找一个自己佩服的人,我就要照镜子”。
- 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对名言的误解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赞美,也不会导致自满和退步。
- 自我赞美是对老天造物的认可,是对父母基因与养育的敬重,是对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人的肯定,也是送给所有关爱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礼物。
- 没有任何方式,会比对自己不满的方式,更加具有“反社会”、“反亲友”的特征了。
- 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变得更好。如果一定要对什么东西不满,那就应该是对自己不满身体的不满。
人的精神追求的分类
- 艺术类的喜好:精致的产品,可以给人内心的愉悦,沉醉于这个类别追求的人,以美为最高理想。
- 科学上的探寻:探寻的目标是隐藏在世界万象之后的什么规律,探寻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惊喜,这是探寻者的最高理想。
- 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精神分析治疗学派的优点
- 疗程太长,起效太慢,相对其他治疗技术,太耗费时间了。
- 有标本兼治的特点,耗时长一些可以理解
- 抢劫外财的同时,也抢劫了自己的一切:生命、时间、健康和快乐。
- 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回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机会。是一个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的事情。是一个通向自己心灵幽深处的旅程,每一步的跨越都有惊人的风景,所以每一步的慌乱都可能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过。
- 放下心慢下来,以便更好地享受短暂的人生。
- 云南丽江是一个晒太阳和发呆的去处。一切都变得慵懒和缓慢,时间似乎停止,大脑一片混沌。几小时后苏醒过来,觉得在天堂走了一遭,华丽奢侈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活的缓慢而从容。
享乐
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
- 对所有生物而言,它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外界刺激,能够使它们内部或者内心产生愉快或者痛苦的体验。
- 人的感觉器官尤其发达,所以能体验到的刺激的范围也就大得多。再加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的发到,由刺激导致的愉快的或者痛苦的体验也就极大地增加了
- 五大感觉体统:耳朵(声觉器官)、眼镜(人的80%刺激都来自于它)、鼻子(嗅觉器官)、皮肤(触觉器官)、舌头(味觉器官)。
- 人不可以主宰自己,但可以宰了自己。----朱德庸
- 如何宰了自己的两种方式:1.拼命的刺激五大感觉系统,直到它们不再有感觉为止。2.要么把对它们的刺激降低到最低水平,直到它们都可以没有的程度。
这两种宰法,其实都是在享乐。
假如别人不懂你
如果你经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你,你就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不被理解的四种原因:
- 1.因为你没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你告诉了却没有说清楚。(“男人是不具备了解女人的能力的动物,如果你不说,他就不会知道,也不会做。”一个成熟女人曾说)
- 2.你的潜意识并不想让别人理解你。
- 3.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 4.别人已经理解了你,甚至在某些方面对你的理解,比你自己更全面、更深刻,但你却不知道,还在那里为别人不理解你而伤心。
- 总结:请求理解是一种边界不清的、自恋的状态。如果可以相互理解,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跟部分人达不到相互理解的状态,那也没关系,就不理解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理解就是理解本身。
精神的慈善
“前辈”含义
- 尊重
- 你已经不在年轻
- 喜忧参半的“德高望重”感
人心的微妙
- 在给予帮助和接受帮助的人的关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十分微妙的。
- 一般来说,接受帮助的人会给予帮助的人有感激之情,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被人多人忽略的是,伴随着感激的,应该还有一种相反的感情,那就是仇恨。
- 给予他人帮助:附带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
- 被帮助者以为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
- 一碗米的施予种,由于人际基本规则的影响,接受者自然会产生感恩的心理,由一碗米所导致的施与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反差不太大,所以伴随的仇恨也不大。
- 没有任何东西比不察觉的仇恨更具有毁灭性了
- 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渡过难关的经济和物质的支持,而且还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
- 恩仇相伴的人性
懒惰是别样的勤快
人性的本质
- 人之初,性本勤,还是性本懒?
- 理解人性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观察幼小的孩子。只要没睡着,孩子总是要看点什么、听点什么、问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这就证明勤快比懒惰更接近于人的天性。
- 人是一个能量的聚集体。
- 选择性的局部懒惰,局部的懒惰本身也许就是一种勤快。
- 懒一天容易,懒一辈子难;
- 人之初,性本勤
信任是一种冒险
- 没有按照游戏规则保护你,或者没有足够的力量接住你。
-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
- 只要有信任,就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 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 在贼的眼里,所有的人都可能是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
- 信任本身有点赌博的味道,当然是健康的、无大害的赌博。如果你信任了某一个人,实际上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他的监视、控制、和警惕。
- 那些敢于适度冒险的人,显然心理健康程度要高一些。
- 健康社会的标准也是信任,即信任每一个公民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遵纪守法。
-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来就是相互的。我们不信任他人的时候,得到的回报也会是不信任。身处不信任的关系种,没有人会觉得愉快。但若我们信任他人,回报也会是信任,身处这样的关系种的么一个人都会得到人格上的滋养和提升。
超越健康的诅咒
- 潘端端的案例分析已经善意的谎言解决办法
被治疗成一个人
- 人成即佛
应对做人困境的两种方式
- 由于遗传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呈现家族式传承的特点
- 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与“思想的家族”有关。
思想家族
- 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
- eg.菲利普的“叔本华”化
- 思想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人生死相许。
- 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感情和隔离关系的。
- 人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点,或者说,尽可能活的像个人。
- 从永恒的角度来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感情和人的关系。
- 《叔本华的治疗》-----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别说太正确的话
- 没错的话被反反复复的重复,这种做法就有问题了
反复重复太正确的话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自信;如果说一些具有原创特点的话,它们担心会出错,会被别人抓住把柄。所以它们把那些完美无缺、滴水不漏的话当成自己的话来说,用来增加自己可怜的自尊。
这些人天生的虐待他人的倾向。说太正确的话的人,说那些话不是它们的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
“人无痴者不可与交,因其无真气也;人无癖者不交,因其无深情也。” 明.张岱 ;不要跟没毛病的人玩。
现代心理学认为,永远说正确的话,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正确与否都是理智层面的东西;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感情层面的。
在我们打开我们感情的闸门之后,就自然而然不会太在乎自己的正确与否,因为感情与正确和错误无关。
只有在情感通畅交流的情形洗,人才会免于孤独。
情感交流之后的最坏的结果,都比虚伪的理性层面的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要好。
游戏的境界
人是游戏的动物
- 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和参与
- 游戏的本身就有着终极意义。游戏的结果,不管是输还是赢,都牵动这他们的全部神经
- 对成人来说:游戏就只不过是游戏而已。他们在游戏时抱着旁观者的心态,看起来十分潇洒。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一种退化。
- 人慢慢长大,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心的焦虑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
为了减少内心的焦虑,就需要采取的办法。
- 把遇到的事件分类,以便不同的事情不同对待。比如将事情分成严肃和不严肃的事等
- 分类处理的缺点:这样的转化本身,就是很耗能的。
儿童游戏精神的丢弃的原因
- 来自教育。成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正经的”学习和“不正经的”游戏分开,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跟游戏势不两立。
- 显然是成人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并且还会在家族种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 成人需要重新学习孩子的游戏精神。或者说学习孩子不把世间万事万物分成游戏和非游戏。
- 一切皆游戏:工作、生活、爱情、婚姻。
人生如游戏,这场游戏的境界之分
- 最低境界:把人生的一切都看成是严肃的、不可游戏的
- 稍高一点的境界:把学习工作之类严格跟游戏分开。按照佛教的说法,这还是在“有分别心”的低境界。
一段时间生活在天堂,另一段世间生活在地狱 - 最高境界:内心不再有游戏和非游戏之分。以游戏之心做养家糊口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也已做大事之心游戏,心神不在因事而分离。耗能自然减少,疲惫不堪的情况就会较少的发生了。
- 唯一的遗憾:人生会因为太轻松太幸福而显得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