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我参加了实幼中七班的“秋之思”活动。主要项目有学习活动、科技节闭幕仪式、亲子制作、每天一问。整个活动,流淌着老师的心血,老师们反复磨课,反复研讨,反复彩排,致力于活动精彩。
中七班的 半天活动确实不错,因我的水平有限不能加以评述。
今天送佑又、翡翡上学后,因天气不爽,给人有懒劲,窝居于杨舍老街的肯德基,也许有一根神经兴奋,回想着那天的活动。
你是校长吗?不是,早已褪色。在你的工作中,听课数不计其数,则关注的是老师的“外表”。
你是老师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今天的时间和地点为你圈定了,你是一位肯德基的食客者。在你数十年教师的生涯中,听课数百节,则关注的是同事的“内衣”。
你是家长吗?因佑又爸妈在南京工作,可以说是“代客”,也可以说是家长。则关注的是佑又是不是在参与活动,有没有差于其他的小朋友。
因生活的捉弄,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了几个角色,但在“秋之思”的活动中,你是家长和小朋友两个角色。
“秋之思”中,第一项活动是陈老师的学习活动课。是老师的课力 ,还是家长的督力,小朋友们神采奕奕,小眼紧盯着陈老师的一举一动,你说我听,你问我答,配合默契。旁听的我,有时一阵紧张,有时一阵舒展。当陈老师出示一道在空白处填上月亮还是星星时,我在教室的墙壁处“静夜思”——小朋友们会不会纠缠于自然科学里,还是走入于老师设置的圈圈里,我想都有可能发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朋友们要问老师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填月亮。
老师问填什么时?陈老师如戏剧的导演似的,将剧情推向高潮。小朋友们会怎样的表现呢?会填的有的举手,也有的不举手;疑惑的“静等花开”;一部分不会的听其他小朋友说,不管对与否,他都如一只小“百哥”;还有不会的小朋友表现为冷漠发呆。
家长的我,希望佑又小朋友在做题中,填上老师要求的内容。老师点拨引导很重要,而佑又小朋友的选择、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思维训练更重要,而这种思维要来于他的的生活基础和启蒙知识的积累。陈老师上的学习活动课,佑又表现可以,田语曦小朋友的妈妈说佑又小朋友上课能跟得上老师节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没喊到的也知道答案。我听了一阵窃喜,这也许和他在平时接触到的知识有关联。但如果他遇到了陌生领域的知识,他不太了解的问题,可能会另一种情况了。这是因为,如果你对一个领域很熟悉,自然而然地会从多个角度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可是如果不熟悉,即使你知道应该全面考虑,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举一个例子,有研究者请来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他们问大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人去山上寻宝。他怕会迷路,但是他没有地图,只有一个手电筒和包,为了确保不迷路,他该怎么做呢?解决的办法是随身带一把沙子,沿途留下踪迹,以便追踪路径。结果发现,大约75%的美国大学生想到了这个解决方案,但是,只有25%的中国学生想到了。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确实不如美国人?其实不是这样的。美国大学生之所以能回答对问题,是因为他们从小听过类似的童话故事,也是讲如何在旅行的时候留下痕迹,而我们中国没有类似的故事。当研究者换了个故事,换成中国人熟悉的民间故事之后,这个实验结果就反了过来,变成大多数中国人能解决问题了。在一个领域熟练应用的思维技能,不一定能迅速平移到另一个领域去使用。比如,一个推理能力很好的孩子,不代表他的判断和决策力也会很好,也不代表他一定能做对所有的推理题,遇到陌生领域的题目他一样做不好。要引导佑又积累一定的领域知识和实践,比如背景知识、实践经验都会影响他的思维能力。如果你教他,本来有五个苹果,被爸爸吃掉一个,还剩四个,5-1=4。他懂了。然后你再问他,市民组织花车游行,本来决定绕城市转5圈,后来决定少转1圈,最后实际上转了几圈?他可能就要犯迷糊,得多想一会儿。因为在孩子的头脑中,第一个问题是吃苹果,孩子非常熟悉。第二个问题是游行,孩子没参加过啊。
所以,应该早早地有意识地帮孩子积累一些领域知识,为他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建模。比如多跟孩子解释一下,花车游行的意思,甚至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园看一看。还有一点,很多孩子其实已经了解了大量的领域知识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练习的机会。比如不是解释完花车游行就够了,还要再用同一个例子,给孩子多出几道题,让他们练习新概念。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新学的概念,直到最后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对问题才能理解得深入,遇到类似情况才能自动调用思维。
在学习上,千万不要出现发呆,要重视平时的学习,扩展佑又小朋友的知识面,让他在回答问题或做题时,有知识点的联系,解题游刃有余,从而跨上学习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