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寻找陌生~再游武义

    今年的疗休养一直没有出去。同事来电说要组织一次武义三日游,没有犹豫就答应一起去。虽然前年已经去过一次了,但疗休养就是放松心情,目的地不是十分重要。

整个行程及租车多是同事妻子安排的,省了很多事。

    9月22日早上7点半从单位出发,一行12人,由于都是同事及家属,大家很是熟络。一路聊天,时间过得很快,11点半到达预订酒店--武义唐风温泉渡假村。

      下午1点半开启行程的第一站--俞源太极星象村。


由于是上次已经来过了,大多景点还是有点印象。在我的极力推荐下叫了景区导游,据导游介绍这个景区也曾经红过十年左右,那时5个导游,旺季时每月要接待一百五六十个团队,现在每个月只剩个位数了。我的理解是现在各地多在开发旅游资源,游客可选择的比以前更多了造成的。

  相传600多年前的俞源村是一个旱涝交替、瘟疫盛行、民不聊生的穷村子。该村俞氏第五代孙俞涞和刘伯温是青年时同窗好友,于是俞涞请刘伯温前来帮助除害病灾。精通天文地理的刘伯温经过仔细查看,便精心设计了这座太极星象村。自太极星象村建成以后,俞源在600年中没有发生过旱涝灾害,俞源村更是村泰民富,不仅在明清两代富甲一方,而且还出了尚书、大夫、府台、知县、进士、举人等260多人,俞源真正成了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伯温草堂内的寻柳亭是对五柳先生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崇敬。

      第一次看到有晒芋艿梗的。便与周边的人询问,原来是晒干了之后再腌制,与咸菜一样可以与多种菜搭配炒着吃,并重点与我介绍这是碱性食物,对身体有促进作用。

    第二站--延福寺。


  林徽因与梁思成于1934年考察武义延福寺,确认其为江南现存最古老的元代木构建筑。

  延福寺始建于唐天成二年(927年),后在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进行了重建。这座寺庙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保留了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构造特征,为研究宋到明的建筑发展过渡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五点左右结束第一天的行程。晚上在酒店吃饭,喝酒、聊天大家甚是欢乐。原来打算喝完4瓶酒的,考虑到大家都奔六的年纪了,明天还要爬山,剩了一瓶,这在以往的聚餐中没有发生过,看来我们又成熟了一些。

    第二天第一站--武义牛头山。


    由于是已经来过一次,因此也做了回向导。大家按照我的提示进行了登山,牛头山虽然海拔不是很高,但有几处还是有点陡。特别是一线天,随行的女同胞还是有点吃力,114米,350级台阶花时超二十分钟。上次来索道还在建设中,这次已经在运行了,上山花了一个半多小时,下山索道只需几分钟。

    中饭根据我的推荐,去了原宣平县县政府所在地--柳城镇。在高德地图上找了一家评分最高的农家乐,菜肴多点了当地的特色菜,味道甚是鲜美。还喝到了心心念念的莲子酒,散装都要200元一斤,也是我喝到的最贵的散装酒了。

    中饭后根据行程安排又去了璟园。


    景区其实是一个古民居博物馆。里面的古建筑都是从外面迁移过来的,喜欢古建筑的还是值得一游。


    有一民居中正在展览上海一画家的油画,与工作人员交谈,这油画还是很值钱的,估价最贵的达3000万,最便宜的也要800万,不知道是否是真的。

  这几天正好在看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寻觅意义》。书中引用的,尼采说科学所发现的真理其实是人们预先塞到事物中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拎出来叫科学。让我感想很多,从小只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多不怕,其实不然。

    现在我们把艺术交给了专家,那些专家把它作为一种职业,其职业的活动则作为一种产业,通过这产业再把艺术还给我们,供我们消费。

    晚上继续在酒店用餐,又是一样喝酒聊天,但好像基本上是聊单位及工作的事,这个年纪了单位工作还是第一位的。

    第三天很是轻松,睡到自然醒,九点半离开酒店,按行程安排去了武义老街及武义博物馆。可能是大家都想早点回家,只是走马观花,很快就结束了。又在高德地图上找了一饭店,匆匆吃了中饭就回了,一路顺风,五点不到到达单位,结束所有行程。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感到不安,而所有的不安,都源于两个字——‘意义’。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如果能够解决这些疑问,那么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

      三天时间匆匆过去了,短暂的离开单位及工作,让身心得到了放松;一起侃大山增进了各自的友谊;又一次领略了浙中的风土人情及品尝了美味菜肴,期待再次组团出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