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
《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第一种自喻为认命的人,我理解为知足,因为想的少,欲望也少。反而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处境。第二、三种,或许心中没有像宗教,道之类的信仰,却在心中有自己敬畏的东西。因为有所畏惧,所以行事有所准则。这三种都符合人们对人性及道德的评判。而“其次,侮之。”这类人或许不怎么受人们待见。自己没有信仰,没有准则还嘲笑那些个有信仰有准则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心中无所顾忌,所以在四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难免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来。
总之,人存活在世上,活跃在社会中,必然应遵循准则,心中必然有敬畏的东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6年7月4日
《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老子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一般人们都喜欢孝子,忠臣。并向往崇拜。但在这个观点里,所谓的忠臣孝子皆是由不孝与不忠所衬托出来的。如果六亲之间都很和谐,那么将不会有孝子特别突出明显的存在,人人都是孝子了。对于忠臣来说,道理是一样的。放到工作中的思考就是,所有参与工作的皆是一个团队,避免有英雄主义的个人出现。因为一旦有英雄的个人出现,必然有其他人的过于平庸衬托出来的。所以应该团队的每个人都应该优秀,那么整体的步伐才能迈向一致。
2016年7月10日
《老子他说》 南怀瑾著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声明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用平实,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减少自私与欲望。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对于一般普通大众来说,几乎是不可能。但是做到尽量的少私寡欲,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还算得上是能实现的了的修行。如同“王阳明心学”阐述的道理:幸福感指数与心中的欲望成反比。知足则长乐。寡欲则心安。
《老子他说》 南怀瑾著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这一观点与佛学中的“不著相”不谋而合。以清明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不执念不著相。
读到这里,觉得《道德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大都传输给人们,一种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淡然的生活态度。态度上,不纠结,不执着。随缘而遇,随遇而安。情绪上,不跌宕,不起伏。淡定从容,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