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峄山碑》的文章,来自【锦江书院】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安溪书法家协会),内容不错我结合最近书写的体会进行分享
《峄山碑》临写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我学书法刚入门,控笔能力差,没法写富于变化的线条,这种粗细均匀的线条相对好写。
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如果把字比做人体,四肢五官如同点画,则“势”就是“筋脉相连”。尽管它是看不见的,但却是维系生命的“内在网络”。人一旦有了“筋脉相连”,就有了生气、活力。因此,就书法艺术而言,有了“势”,字就灵气飞动。没有“势”,字就板滞僵硬。
临写《峄山碑》怎样才能产生“势”呢?关键是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写每个字时,不要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要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1.笔法
小篆的点画均含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
2.直线、曲线和弧线
弧线按曲的程度,有转折弧、大曲弧和微曲弧。相应的,它们的曲率半径由小而大。折是方形的,转则有一定的弧势。如“惠”上“田”用折,下“心”用转。
大曲弧,指一笔起、收有大角度的方向改变,但整体是弧线而没有相对平直的线段,如“六、暴”。大曲弧难在把握位置的精准,落点到达预定位置,同时要保证线条的质量。大曲弧极大影响了整字的结构。
微曲弧是直中带曲,给人以婉约飘逸、流丽优雅之感,如“争、乱”,对称的如“帝、而”,横向的如“自、壹”。一封闭形中,多上方下圆,如“动、莫”。
3.接笔
对接,即笔画“头对头”的相接,一般应使前一笔的末端略收细,墨不能太足太湿,要较果断地抽提收笔,或谓空回,后一笔末端墨亦稍干,待准确地覆盖前笔末端即抽提离纸,如上“口”、“目”的下部。
侧接,即“头顶腰”的相接,第二笔笔尖含墨不宜多,在前一笔墨线中快速逆锋起笔,旋即按笔铺毫行笔,不可在前笔墨线中多逗留,致使墨水洇开;若收笔插入前一笔中,亦须干脆地抽提,如“上、追”。接得好,让人感觉天衣无缝。
①为正确的接笔;
②墨太湿或笔停得太久致使墨水洇开;
③对接位置欠准;
④、⑤形不正,左右未能对称。
我最近书写,常见的问题是对接位置欠准,形不正左右未能对称,落点和力度没有匹配好,需要有多写多练。
4.平行笔
秦篆多平行笔,横平竖直。值得重视的是一组或几组相互靠近的横线,如“义、康”,要严格地做到平行等距,体现秩序美。
还有各种不同趋势的平行笔,如“暴、经”
有些笔画似乎平行却又包含微妙变化,或渐开、渐合趋向的形态合成线组。如“水’旁、“火”旁、“册”底、“辶”底、“万”头、“阜”旁、“女”旁、“爪”头等,都包含变化的平行关系。
附上本周的临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