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所说,意思是说食色皆是人的天性。孟子反驳告子说仁、义、礼、智也是天性。而孔子却说:人们对好色本性的追求远远大过好德的本性。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齐国为了防止孔子帮助鲁国强大,送了80名美女给鲁国,当权者季桓子于是“三日不朝”,且连祭祀后的腊肉也不分发给大夫。孔子由此失望了,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宋国公主,风评不好,喜好男色,与帅哥宋公子朝私通,然而卫灵公这个奇葩却依然宠爱南子,并且纵容南子与公子朝私通。
一次,卫灵公与南子同乘一辆车在前头,让孔子的车跟随在后,一路招摇过市。孔子由此感慨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们知道,孔子是男权主义者,他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他对上层统治者荒淫不堪、好色误国的风气极其不满,由衷的发出了上述感叹。
那么,好色与好德究竟该如何取舍呢?非要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吗?
告子说好色是人的本性,这个说法我想没有多少人反对。西方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有个高论:性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男好女色也好,女好男色也罢,终究都证明了好色是人类的本性。
历史上有不少的战争,起因都可以归结为因好色而起。西方有个美女海伦,其美貌引发了特洛伊城长达十年的战争,著名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古代也有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吕布的貂蝉,吴三桂的陈圆圆等等。
回过头咱再说“德”。按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皆为德。其中“仁”居于首位,是一切“德”之本。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是仁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基本的德行。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如果一个人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是不值得交往的。连基本的孝道都不具备,这个人其他的德行必然也不可信。
孟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意思是说,不孝的情形有三条,最大的一条就是没有子孙后代。舜之所以瞒着父母娶妻,就是因为怕父母不同意从而犯了无后这个最大的不孝。至于为什么舜害怕父母不同意其娶妻,那是因为舜的父亲对他极坏,其母是后母,其父伙同其异母弟弟屡次三番要置舜于死地。舜被逼无奈,为了有后只好不告而娶。
为什么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我们知道,古代中国非常讲究宗庙祭祀。如果在哪一辈断了香火,祖先不再有人祭祀,那就是天大的不孝了,简直无法面见列祖列宗啊!
列位,让我们捋一捋逻辑:好色——有后——孝顺——仁之本——德;事情清楚了,先有好色,然后才谈得上好德。所以说,孔子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逻辑正确无误。
只是我们知道,好色这件事儿不需要有人督促,无论男女皆趋之若鹜。君不见当下荧屏小鲜肉和美女当道,线上线下粉丝无数。为了自己心中的男女偶像,粉丝们可以不论是非,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父母在他们的心中除了是个钱袋子,其地位与偶像相比其差距可能以道里计?
至于好德嘛,儒家说要修德。如何修德?首要就是克己复礼。就是要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仁、义、礼、智、信哪一条要达到标准都难乎其难。列位,修德是如此的艰难,如何与好色竞争?
换一个角度,好色既然是人的本性,那么只要不过分,就没有什么原罪可言。好德虽然很艰难,但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当然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受约束。无论古今中外“德”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演进,修身、修德依然是我们的本分。
从孔子发出感慨已经2500多年了,一直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依然很难看见有人“好德如好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