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醒得挺早,六点多钟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到我脸上那一瞬间,决定出去走走。你不知道我是多喜欢这片花海,索性就在花丛中幸福地躺了一会又爬起来。(晚上才发现裤子上都是色素。。)
一、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物中学到东西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有些老师专业素养很高,但学生学习表现提升却不明显。很大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通过自身复杂的心智模型去引导孩子,而非从学生现有的心智模型出发,去构建已知与未知的关联。老师认为理所应当能理解学会的内容,在学生看来却需要经历更多。因而老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非教师的教。
你觉得适合的不一定是真的适合:如果我们人生的选择真的是如文中所讲,是受我们自我感知的适合去做就好了,至少这也算自由意志的体现。背后的意思是,你觉得不适合做的事情,你不一定做的不好,你觉得适合的事情更不一定能做好,此处的适合与否关乎更多的是自主意愿。(人活着思考更多的是我想做什么而非我能做什么?这就像想法与做法,意见和建议的区别。)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可能是一种极端。学习本身的发生必须要有学习者主动意愿和情感的投入。此处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考量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内驱力,但对于他是否“真的能选择客观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达成有效的学习效果”是需要打一个❔学习本身是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学习坚毅力相互配合达成的事情。尊重孩子不代表忽略老师授业解惑的价值意义。比如下图对学生学习坚毅力的强调。
二、实践和检测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我对检索的理解:反思构建,回忆再现,知识提取。此处的解释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自身认知的输出过程,将新知纳入自身认知系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选择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合理化阐释的原因。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认为,认识自身要通过他人来进行。即使你觉得自己有“自知之明”,还是多去听听别人的看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同伴互评和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变化,这种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这说明现实性的演练实践非常重要,拒绝纸上谈兵。
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并不代表完全去迎合和贴近对方的认知偏向就会学得更好。“当教育模式与特定的风格相匹配,而某人又能够使用这种风格来学习时,这个人会学得更好。”这是师生双向匹配的结果。“现有的证据无法证明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评估学生,并围绕学习风格来修改授课方式的做法是有价值的。”别太夸大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授课方式的实施效果。
老师的授课方式要与学科性质相匹配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智力的类型
人类智能很难用实证研究透彻。加德纳承认,两套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数理逻辑,空间智能,自省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语言智能,人际交往,自然观察)都缺乏实证基础,判定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智力更像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但斯滕伯格用实证提出了新的观点。
分析型:做检测比较出众的
创新型:比较会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
实践型:具有较强操作实践能力的
扬长补弱会更有效,而我们平常所讲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和斯滕伯格智能的三元理论更多关注的是优点长处也就是潜能的挖掘,但也不要就这样粗暴地忽略了我们的短处。你不能掌握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缺陷。我们要用动态测验去发现改善一个人的短处弱点。
测试找不足~下决心去提升~感受进步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