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虽说重庆在唐朝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但这里的山水民情却催生了唐诗史上许多的不朽名篇,“诗豪”刘禹锡借鉴巴人的民间歌谣创作的十一首《竹枝词》就开创了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竹枝词》创作奇观。本期给大家分享刘禹锡《竹枝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
朗诵和诵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关于重庆的分享我已经做了两期,但神奇的是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专门介绍重庆。在这最后一期关于重庆的分享中,我们的主角终于要“闪亮登场”了。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一身份就告诉我们重庆地位之重要。我们大多数人也都知道重庆在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就发生在这座城市,我们初二的必读书目《红岩》描写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是发生在这里,所以重庆现在有“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这样的景点。实际上现在的重庆确实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
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重庆的水系也很丰富,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流程长达665千米,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和湖北的西陵峡,也就是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汇入长江,乌江则于涪陵区汇入长江,所以重庆又是著名的江城。水系众多自然桥多,所以重庆也有桥都之称。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相信很多人都会背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就是重庆、四川大巴山一带这一典型的气候特征。在地形和气候的双重作用下,重庆多雾,年平均雾日达104天,比 有着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还多,所以素有“雾重庆”“雾都”之称。
重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简称“渝”,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这些名字正体现着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诗豪”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和他本身倔强不屈的个性被贬黜到湖南、广东、重庆、安徽等当时的偏远蛮荒之地达23年之久,其中大多数时间是在故楚地、巴地度过的,所以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竹枝词二首》其二中写道:“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似乎巴山和楚水是连为一体的,实际上历史上在重庆这里最早建立的巴国和楚国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重庆和湖北荆襄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子爵,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在楚国崛起后,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楚庄王三年巴与楚、秦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的庸国,巴分得了庸国之鱼邑,也就是现在的奉节,之后便被楚国逼入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由此也引致了巴蜀之间累世的战争。战国中叶以后,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华阳国志·巴志》介绍巴郡时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可见巴郡的三处关卡都为巴国防御楚国而设。不过楚国对巴国的攻伐和占有最后却为秦国做了嫁衣裳。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强大,《本蜀论》记载,秦惠文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先用计灭掉了蜀国,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又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直到最终把六国都灭掉。
秦惠文王灭掉巴国以后在此地设置了巴郡。东汉时巴郡三分,所以巴郡常与巴东郡、巴西郡等合称“三巴”,刘备白帝城托孤就是在巴东郡。巴郡也与蜀郡合称“巴蜀”,而且“巴”和“蜀”至今仍是重庆和四川两地区的别称。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的简称“渝”就是因此而来的。北宋时期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南宋光宗赵惇因为自己先封恭州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于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巴国虽然最终被灭掉了,但世世代代生活在巴山楚水间的巴人因为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过不断的征战,所以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巴人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斩蛇蟒、射虎豹、打猎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重庆和川东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他们信奉占卜,崇尚巫教,民风古朴自然,情感表达直白,具有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而且特别能歌善舞。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名家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就是说有一个歌者在楚国的郢都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听众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充分说明了巴国的民歌通俗耐听,很受楚国大众欢迎。我这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被称为“天下第一情诗”的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诗歌史上一首著名的杰出诗人向民间艺术有意学习后创作出来的佳作。
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我在第一年秋天给大家分享他的名作《秋词》时已经详细给大家介绍过了。如前所述,他因为“永贞革新”和本身倔强不屈的个性被贬黜至“巴山楚水凄凉地”达23年之久,其中有近三年的时间就是在重庆的夔州读过的。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他在少年时期即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和指点,此后一直在做诗上用力颇勤。尤其是在他小半生的贬谪生活中,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客观上相对清闲的生活,更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从事创作。先是在朗州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在这一时期刘禹锡已经开始接触当地民间歌谣并从中吸取了营养,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长庆四年夏在夔州任刺史时,刘禹锡更加有意识地借鉴巴人的民间歌谣先后创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竹枝词九首》,这组诗有一个诗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在这个诗序中刘禹锡很清楚地交代了这组诗是因为听了巴人的歌谣并受到屈原的启发而创作的。所以《新唐书》记载:“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从刘禹锡的诗序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竹枝词原本是巴人的一种民歌,用鼓和短笛伴奏边舞边唱,而且常常赛歌,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常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百姓和其他诗人的喜爱,流传甚广。《竹枝词》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而少用典故,语言通常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比如《竹枝词九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读来都能感觉到明显的民歌气息,也都是较为人熟知的。
刘禹锡因黎庶之曲、依骚人之作、以七绝之体而作《竹枝词》,成为后世纷纷师法、效仿的楷模。在刘禹锡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史上出现了一种极其壮观的现象,那就是《竹枝词》的大量创作开始涌现。在刘禹锡进行《竹枝词》创作的同时就有很多诗人开始用《竹枝词》与他唱和,比如他的好朋友白居易也曾作有四首《竹枝词》,其二曰:“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风格显然是一致的。
在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的示范之下,入宋之后《竹枝词》的创作一下子兴盛起来。黄庭坚、杨万里都有《竹枝词》的创作,尤其是杨万里刻意创作《竹枝词》,比如他的名作“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也象刘禹锡的作品一样,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它和民歌俚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到了明清之际,《竹枝词》的创作更是大行其道,连曹雪芹的好朋友爱新觉罗敦诚,作为清室宗亲,也在他的文集中留下了《东皋竹枝词》八首。有学者统计,自刘禹锡《竹枝词》的开创之功算起,由中唐而下,宋、元、明、清文人《竹枝词》的创作加起来的话,在数量上甚至会超过全唐诗的总量,这在诗史上真可谓是蔚然大观。
说到《竹枝词》创作在中国诗史上的独特现象,宋代郭茂倩著名的《乐府诗集》记载《竹枝词》的源流时说:“《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这一种客观记述明确地肯定了刘禹锡的开创之功。不过从诗歌史上来看,有很明确的证据表明最早创作《竹枝词》的是与刘禹锡同时而稍早一点的诗人顾况,他的《竹枝词》云:“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楚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既然《竹枝词》的创作最早并不是从刘禹锡开始的,那为什么各种文献都言之凿凿地说《竹枝词》的创作其开创之功属于刘禹锡呢?接下来就让我用这期要重点分享的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来看一看它究竟妙在哪里吧!
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作于另《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在前组九首完成后又创作了两首同题之作,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这组诗的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正是刘禹锡《竹枝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先说一下版本问题: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的“唱”一作“踏”;第四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却”一作“还”,“晴”《全唐诗》也写作“感情”的“情”。这其中第二句其实我之前背的一直是“闻郎江上踏歌声”,但看了第五季的诗词大会后发现里面设定的标准答案应该是“闻郎江上唱歌声”。我和妈妈查了查,确实是有这两个不同的版本,我在后面会给大家做一点辨析。
这首诗明白如话,真正深有民歌风致,不需任何解释就能读懂: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静静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的少女忽然听到舟中情郎的歌声。那歌声就像这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骤雨飘落,似乎是无“情”(晴),用心细听却分明是有“情”(晴)呢。
这显然是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情诗。它描写了一个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由《诗经》开创的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正是最容易引起人情思的意象,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正在青青杨柳树下心中泛起情思时听到了情郎的歌声。接下来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两个巧妙的隐喻和语意双关的谐音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少女在听到情郎歌声后起伏难平的心情。“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这个天气的“有晴”和“无晴”又自然隐喻着情郎的“有情”和“无情”,表面上说的是天气的“有晴”、“无晴”,实际上说的却是情郎的“有情”、“无情”。少女开始对情郎的心意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从那歌声中又分明感觉到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所以这“有”、“无”两个字因“却”字而着重突出的是“有”,她的内心因这确认而不禁充满了甜蜜喜悦,端的是把恋爱中的少女患得患失、细腻微妙的心理刻画得不落痕迹、巧妙自然,天衣无缝!
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提炼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常见的生活场景,用于描写男女爱情的情诗里,真是太有韵味了!读来真是琅琅上口,让人诵之、歌之不禁心生欢喜,不禁对人生、对生活生出一种别样的热爱来。因此这首诗写出之后即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处传唱,特别是这后两句,一直是后世人们所广为喜爱和引用的佳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就记载了南宋时期吴地的船夫夜唱刘禹锡这首诗后两句的情形:“《竹枝歌》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尔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也有情。’予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馀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
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诗中所用的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正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它们往往取材于民间习见的景物,用基于活泼联想的生动比喻,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微妙的感情。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桐子的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比如《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蚕结茧的悬丝双关思念的悬思,因为聚少离多,所以白天黑夜心里的都悬着无尽的思念。还有著名的《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莲女低头摆弄的莲子,分明也是双关“爱怜你”……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刘禹锡以才情驱诗笔加以摹仿,既新颖可喜,又减去俚俗,其艺术感染力自然大大提升。刘禹锡的《竹枝词》产生巨大影响,这正是最重要的原因。
大家公认刘禹锡是《竹枝词》的开创者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样美丽的《竹枝词》他不仅写了这一首,而是总共写了十一首。像前面举到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和“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也都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样脍炙人口。再比如这组《竹枝词二首》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虽然不像第一首那么家喻户晓,但诗人从身居蜀地,在江雨淅沥之时耳闻巴人歌唱起本乡之歌,自然引发“今朝北客思归去”的怀乡幽思,也自然回想起自己家乡,不禁想象起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所唱的本乡歌,同样不失为一首富有民歌韵味的杰作。
诗史上把《竹枝词》的首创之功归之于诗豪刘禹锡而不是给顾况或白居易等人还因为刘禹锡的《竹枝词》是真正有着艺术创新的作品。从诗歌的格律来看,这首最有名的“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很标准的七绝,但实际上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里不少作品都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七绝这种律诗的创作格式规范要求,而采用了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民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来看,白居易、顾况等人的《竹枝词》创作只是形式上借用一下民间民歌的这种音乐形式,其本质和其他的诗歌创作没什么不同,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依然是即景抒情、依然是借景抒怀,讲的都是文人的个体人生、自己的人生际遇与仕路感慨。而刘禹锡的《竹枝词》系列就不一样,他写女孩子的“闻郎江上踏歌声”时“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欢喜,写的是纯粹的活泼泼的民间生动恋情。他还用《竹枝词》写了原生态的民间生活和民俗风情,如《竹枝词九首》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些内容超越了一己之悲欢,是真正的文人俯下身来为生活、为民间的创作。这也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创作上超越同时期的顾况和白居易等人的地方,也正是他作为诗豪倍为后世诗史推崇的地方。
之前在分享刘禹锡的《秋词》时就说到过,刘禹锡具有一种其他人都少有的人生本色的豪放,即便是说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也会笔锋一转而至昂扬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见他是一个极其坚韧、百折不挠的一个人。在别人看来穷困不堪、困顿难熬的困境里,他也能重新觅得生活的生机与乐趣,所以他会有意识地向民歌学习。除了十一首《竹枝词》外,刘禹锡还有其他学习民歌的作品,比如《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他甚至模仿农民劳作之时的号子和山歌创作了著名的《插秧歌》。所以有音乐史学者认为,现在川东渭南稻作地区的薅秧歌其实源头即是刘禹锡的这首《插秧歌》。这些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的诗歌,如同屈原的《九歌》一样,都是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而创作出的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最后再来说一说“踏歌声”还是“唱歌声”的问题。因为没有查到权威的版本依据,也没找到可靠的学术文章,所以只能从诗意去分析。李白《赠汪伦》里有名句曰“忽闻岸上踏歌声”,关于什么是“踏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一种是边走边唱的行吟歌唱。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在岸上都合情合理,而在江上则不太好实现,这可能是诗词大会选择了“唱歌声”这个版本的原因吧。如果关于这个问题你有更多了解,期待你跟我分享哦。
这首被奉节打造为“天下第一情诗”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它到底是在夔州创作的还是在朗州创作的。刘禹锡的诗序中写的是“余来建平”而夔州和朗州在历史上都称过建平,所以很多学者对于刘禹锡《竹枝词》的原产地,也就是它文化版权的的归属到现在还是颇有纷争的,但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刘禹锡应该是在夔州创作了《竹枝词》组诗。
其实分享了这么多首诗,常会看到某两个地方为一个诗人或一首诗的文化版权归属而争讼不已,我开始也总希望能在自己的分享中得出一个结论,但后来却慢慢地发现这个版权似乎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诗人、诗词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享受。至于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底是在哪里写的,我们就姑且采纳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把它给夔州吧。
刘禹锡《竹枝词》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重庆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直辖市吗?
2.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巴国或者巴文化吗?你听说过“巴山楚水”、“巴山蜀水”的说法吗?你觉得为什么它们会被放在一起说呢?
3.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写“巴山楚水”或“巴山蜀水”的诗吗?
4.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吗?你知道为什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吗?
5.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竹枝词》吗?
6. 你还知道有什么别的诗被不同的地方争夺文化版权吗?
参考资料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刘禹锡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刘禹锡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禹锡》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郦波品千古最美情诗>89-刘禹锡《竹枝词》(其一):刘郎一曲竹枝词,道是无情却有情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