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0年8月,织田信长出兵讨伐于摄津的三好三人众,因一向一揆的援军等陷入苦战。织田信长本队在摄津国与三好三人众作战,浅井长政、朝仓义景、延历寺等3万联军进攻近江坂本城,抵抗联军攻势的近江织田军因军力悬殊大败,织田家老将森可成与织田信长之弟信治因此战死。
为此织田信长神速从摄津返回近江,慌乱的浅井长政、朝仓义景等人于比睿山布阵抵抗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则在近江国志贺与浅井、朝仓联军对阵。然而此时受命于本愿寺法主显如的伊势长岛一向一揆众举起叛旗,织田信长之弟织田信兴、重臣坂井政因此丧命,织田信长非常难过,也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缓解窘境,织田信长利用了天皇职权,奏请正亲町天皇颁布敕令。因天皇敕令成功与浅井、朝仓军和解。
一向一揆僧人众
公元1571年,整顿片刻后织田信长为报杀弟之仇,率5万大军攻打一向一揆僧人众。随军有大将柴田胜家和佐久间信盛等家老,气势汹汹。为了防备浅井朝仓联军偷袭后路,出发前信长特派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守备后方,防御北部。
不出所料,浅井长政听闻织田军兵发长岛,浅井长政即刻进攻织田家,却遭到羽柴秀吉的强势反击,被迫撤退。无后顾之忧的织田军对一向一揆军的据点愿证寺发动总攻。没想到一向一揆军猛烈反击,其铁炮部队不但击退了织田军的先锋,还把大将柴田胜家打成重伤,这次信长无奈撤退,信长对本愿寺的怨气进一步加重。
石山本愿寺
公元1571年9月,织田军包围了比叡山,信长决定要报延历寺去年协助浅井朝仓联军的一箭之仇。比叡山是佛家圣地,当时日本是一个彻底的佛教国家,对于日本人来说此地之神圣不亚于犹太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织田军中很多家臣也坚决反对信长疯狂的复仇之举,但信长此刻气急败坏,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信长下令后织田军从四面八方涌上山,见人就杀,只要是首级就算战功。史书记载死者近五千人,尸体布满了整座山,血流成河。除此之外织田军还纵火焚烧了延历寺中的根本中堂和山王二十一社,百余年珍藏下来的佛像、经文全部被烧毁,比叡山化为灰烬。火烧比睿山后,织田信长成了所有佛教徒的仇敌,此举震惊了全日本。从此信长不再只是“尾张大傻瓜”,他还被称为:“第六天魔王”。
火烧比睿山
本愿寺显如
火烧比睿山此举坚定了“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上洛的决心。公元1572年10月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呼应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的邀请,出兵上洛京都。武田军集结兵力3万,大军侵入织田领地的东美浓与德川领地的远江、三河。织田、德川联军军开始抵抗“甲斐之虎”武田信玄。
武田军连破德川家数座城池,直入德川家腹地,织田信长派出佐久间信盛、平手泛秀领兵的3000名援军到三河解救德川家康。公元1572年12月于远江三方原双方发起合战,织田、德川联军大败于武田军,织田家臣平手泛秀战死,织田的援军也未能解救德川军,最终退回歧阜。三方原之战武田信玄基本了强大的织田、德川联军,历史上称这就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军事生涯的巅峰。
三方原合战
武田信玄
公元1573年,武田军继续西进上洛,从远江转战三河。此时将军足利义昭则在三好义继及松永久秀等人协助下举兵呼应武田信玄的上洛行动。两面受敌的织田信长又一次利用了天皇的职权,后正亲町天皇出面发出敕令与足利义昭和解。
面对来势汹汹,极其强大的敌人武田信玄,信长也很头疼,这时幸运的天平再一次偏向了他。“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突然病死于上洛的路上,武田大军不得不返回甲斐,就这样一代军神陨落了,信玄的遗体被带回了甲斐,武田家则由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武田胜赖继任家督。
武田家纹
一个强大的对手消失了,虽然信长的包围网还在,但对手的实力大大削弱,没有了武田信玄的牵制,“第六天魔王”开始了他疯狂的武力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