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的第二课时,是我拿到《教参》后上的第一节课。拿到《教参》,我觉得我整个人的教学工作才算是有了主心骨,因为我以为教参是老师教学指导的核心,有了教参,我就获得了教学的制胜法宝。
的确,教参是制胜法宝,但显然我高估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依据《教参》,我非常迅速地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按照假期培训的要求,把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来写。然后在设计教学环节部分,我又非常自信地觉得自己吸收了教参的全部内容,只策划了本节课的大环节,就去上课了。
第一次被听课,真的好紧张,甚至“杖”字都写成了“仗”,看来被听课就像打仗一样,于我是个挑战。课下孩子说,老师您那么紧张,我都跟着紧张了,我只能无奈地笑笑,心里对他们说抱歉。
现在回想这节课,我总结出来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要做好预设
今天上课,我发现仅有教学框架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远远不够,孩子在课堂上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根本预料不到。
给我当头棒喝的第一下,是孩子们读音的错误,我以为孩子们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虽然有两个要求掌握和一个不要求掌握的多音字,但我在课上已经跟他们说了,就不会出错。结果证明,字词的学习,无论到几年级,都需要不断重复。
第二点,就是我对学生的预设和判断不足。我以为学生依据表格,能够在提取信息之后自然地生发出情感。或者通过同学们的补充,能够独立依靠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手段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在找了圈画的信息之后,并没有孩子能够独立体会,一直是我在直接引导甚至说出答案。因此接下来的教学,我会给孩子设置尽可能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衍生这样的习惯。
二、教学提问,要层层递进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直让学生的流于文字传达的表层含义,不断让学生寻找小女孩儿和我的所做所想,而没有有效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文字传递出来的感受,导致本节课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提取知识层面的任务,缺少渐进式的思考。
王主任提示了我一个问题,让我深有感触:“从他们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出现,我想学生会不自觉地挖掘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在提取文字信息过后,能够以感受出发,对小女孩儿和我的言行做出解释,并自然地形成评价。
整堂课,我一直在重复地询问孩子们小女孩儿怎么说怎么做,我怎么做怎么想,这样,对于擅长提取信息的孩子来说,课堂没有收获,对于不擅长的孩子来说,不会依旧是不会。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三、朗读教学,读出情感,检验学习效果
一直以来,我对朗读都没有太多的感触,甚至关于有感情的朗读,我觉得也只是读出自己的语气,但是读谁不会呢,适当地加点情感,好像并不难。但是我忽略了一件事儿,这是针对我这个成年人来说的。所以课堂上,我一直想让学生说出体会,却没有关注让他们读出体会。
这次三位老师都提到朗读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强调读出情感应该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朗读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读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有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明确本课朗读教学的目的,并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
同时,朗读的形式不仅仅有一种,知名读,自由读,小组读,等等等等,我要学会巧用朗读的形式,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的方式,为教学服务。这里我还想到,虽然我们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讲了很多,但是真正的实践,却不能合理的运用。
四、夯实问题,养成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是解决问题的核心。面对浩瀚的知识,老师是没法全部传递的,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学习态度,更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不同的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关注的语文能力也不同,主要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把控,写法的觉知和运用,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细化之下,会有很做的子能力,就像刘校说的,你要关注习惯、关注小组学习分工。
因此以后,我要每节课选择一个最想让学生养成的习惯或方法,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某个习惯或方法。大胆地给学生时间和机会,给学生犯错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有成长的可能。
五、语文课怎么上?
这是陈校提出的一个问题,并列举了三个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者,以我当前的理解,写什么就是让学生从文章内容角度出发,能够复述出文章的内容和一些具体而重要的细节,提炼文章的主干,就算掌握了。而怎么写则更偏重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直到作者是如何写出来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了。关于为什么写,也就是文章背后的原由,一篇文章的写作肯定源于某种情感的产生,那么抓住文章背后的写作意图,体会文字传递出来的情感,就是这部分需要掌握的。
这堂课生发出来的可积累和深入研究的点:
1.课堂提问,如何层层递进。在为学生设置脚手架的同时,如何让学生自然养成习惯。
2.文章从内容到情感,再到写作手法的提炼,清晰重点。细化到具体的能力和习惯,如何用好合适的单元和主题,服务于具体要培养的某项能力。
3.朗读不仅仅是读,更是体会情感的过程,之后要关注不同读的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