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时期
文 / 凉爽
其实我们很多父母都分不清辱骂和激励的区别,他们以为辱骂和贬低可以让孩子长记性,“激将法”可以让孩子激发好胜心。不得不说这是亲子沟通中最无效的。
“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谁家孩子怎么(优秀),你有他一半好我就省心了!”
“别看爸爸妈妈很少以夸你,但其实这是为你好,不让你骄傲,骄傲使人落后。”
“你说我养大的,吃喝拉撒都靠我,你一小孩谈什么自尊心,以后我们老了还指望你赡养我们。”
我们中国人一直把“谦虚”和“尊老”当成中华传统美德,家长们的本意也只是为了颜面的谦虚,可能并没有真正从心底里认为孩子不如别人,但孩子可能会当真。同时父母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他以后一定可以赚大钱,能够负担得起父母很好的晚年生活。
以辱骂和压低孩子自尊心为前提的“谦虚”、强迫性优秀,有用吗?
“我最爱的人,给我的打击最大。”
美国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让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自信的提升》一书中写道,自信是建立在三个有顺序的因素基础上,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无条件的人类价值,爱和成长。
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爱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现场很多亲戚朋友和孩子都在,听到自己的爸妈这样评价自己,孩子会这样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只有我成绩好,爸爸妈妈才能关注到我,可是优秀好难,我尽力了。”
“爸妈肯定不爱我,他们一直把我当成工具……”
不论在什么时候,孩子需要的都是鼓励。如果孩子成绩好你就夸他,成绩不好你就骂他,在孩子看来,成绩差的我一无是处,只有在成绩好的条件才有价值,才配得到父母的爱,你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过利益心和势利眼了?这份爱也变得不那么纯粹了。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情绪沮丧低落,自尊心变低,自我评价变低,积极情绪退却,容易焦虑和敏感,不再自信。慢慢累积下来,孩子就会陷入自卑,永远都无法抬起头了。
只能用成绩换取爱。有条件的爱,用功利的交易伴随着成长,孩子的一生都将上演不幸。
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中,被无条件地爱着的孩子会更容易无条件接受他们自己。
无条件的爱,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最大限度的爱和接纳,才是培养自信孩子的前提。
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高自尊和自信力来源于孩子童年时期感受到父母的爱、接纳和支持。我们可以借助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来帮助培养自信的孩子。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2-3岁)自主性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这是一个为自信心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对世界有信任感的人,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探索世界,不轻易被绝望和挫折打败。
为了帮婴儿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第一照料人(母亲,也可能是其他亲属)应该是充满爱、细致和保持一致的。孩子便会认为“妈妈的爱一直不变,她一直在我身边满足我的需要”,这种感受会让范围扩大,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充满爱的。 同样的,当父母挑剔孩子不够完美时,孩子便认为全世界都不喜欢他。
2、儿童早期(2-3岁)自主性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主感明显增强了。
网络上流传过一条广告,故事是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的男孩,想为外国朋友下厨,却不记得番茄炒蛋怎么做。于是妈妈立即就拍视频教儿子做番茄炒蛋。此时是美国中午十二点,中国的凌晨十二点。
如果父母包办孩子一切,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凡事优柔寡断,与自信毫不沾边。
1938年哈佛有一场持续了75年的“格兰特研究”的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爱做家务孩子的收入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高20%,失业率、离异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动手能力和主动性的增强,意味着孩子更能独立自信、富有责任心和更有主见。
3、学龄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在这一年龄段,孩子开始接受社会赋予的任务,他们在学习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师长的认可与赞许,能够让他们形成乐观性格、进取心态和勤奋的习惯;如果由于教育不当,或成绩不足以获得鼓励,多次遭受挫折和漠视,儿童容易自卑。
像《奇迹男孩》主人公的妈妈一样,能够洞察到孩子的优点,给予满满的爱。父母重视和鼓励孩子的进步,无论大小,并和孩子一同参加各种探索活动,孩子才会主动探索和创造,不畏困难,享受成功的愉悦,自信心自然会提升。
成年人的我们,如何培养自信?
父母是无条件的爱的理想来源,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天底下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孩子最想要什么样的爱,却很少有父母去思索。
原谅他们也会犯错,他们对孩子爱的方法可能有缺陷。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抱怨原生家庭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我们一直停滞在过去。
其实我们可以从自我和重要他人身上汲取正能量和爱,治愈核心自我。
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寻找一些好的描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同时坚持欣赏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全责。
Reference
1、GlennR.Schiraldi. 自信的提升[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罗布·杨, 寇彧. 自信力[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王家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6):37-40.
4、埃尔菲·科恩, AlfieKohn, 科恩,等. 无条件养育[J]. 2012.